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避李嫌瓜的意思、避李嫌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避李嫌瓜的解釋

三國 魏 曹植 《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後以“避李嫌瓜”表示避免嫌疑。 清 楊潮觀 《信陵君義葬金钗》:“他正氣邪難犯,咱貞魂死不差。還隻為守宮闈,避李嫌瓜。”亦作“ 避瓜防李 ”。 清 李漁 《慎鸾交·贈妓》:“我和他呵,避瓜防李,終朝相對如賓。”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避李嫌瓜”是漢語中較為生僻的成語,其核心含義與“瓜田李下”相近,均指向主動規避可能引發嫌疑的處境。該表述融合了兩種典型情境:

一、字面意象溯源 “避李”源自《古樂府·君子行》典故“李下不正冠”,指在李子樹下避免整理帽子,以防被誤認為偷摘果實;“嫌瓜”則取自“瓜田不納履”,即在瓜田中不彎腰提鞋,防止被懷疑偷瓜。兩者共同構成古代君子修身的行為準則。

二、詞義發展脈絡 該成語在《漢語大詞典》中被歸類為“避嫌”類詞彙,強調主動建立行為邊界的處世智慧。明代《增廣賢文》将其擴展為“守禮防謗”的社交規範,要求人在複雜環境中預先考慮行為可能引發的誤解。

三、現代使用場景 當代多用于法律倫理、職場規範等領域,例如《中國公務員行為規範》要求公職人員處理敏感事務時須“避李嫌瓜”,主動申報利益關聯事項,體現防微杜漸的廉政意識。

網絡擴展解釋

“避李嫌瓜”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bì lǐ xián guā,其核心含義是主動避開可能引起嫌疑的場合或行為,以保持自身清白。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出處與典故

源自三國時期曹植的《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二、基本含義


三、用法與結構


四、相關成語


五、示例與應用

清代楊潮觀在《信陵君義葬金钗》中寫道:“他正氣邪難犯,咱貞魂死不差。還隻為守宮闱,避李嫌瓜。”
此例通過人物對話,展現為維護名譽而主動避嫌的态度。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成語詞典》等權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艾安百隟哺糟啜漓殘薄殘兵層濤淡漠釣家笛牀東西廂對理遁陰匿景多志兒女債廢閣風級負片回天運鬥繭犢攪計勦説捐免枸橼誇逞枯耕郎官星老大難累死累活連埒靈快廪贍栗縮迷彩迷你裙蜜印瓯駱破口僑縣起花樣起雷全盤取平聲文世儒詩什市屠瘦眉窄骨四季銅官偷漢子往由齆鼻頭相門相種項橐相為險猾鹹雲狹韻瑕讁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