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高狷介。《宋書·隱逸傳·戴颙》:“ 三吳 将守及郡内衣冠,要其同遊野澤,堪行便往,不為矯介,衆論以此多之。”《宋書·王微傳》:“﹝弟﹞常雲‘……兄為人矯介欲過,宜每中和。’”
“矯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需結合權威資料進行解釋:
孤高狷介(主流釋義)
指人性格孤傲、清高,不隨波逐流,帶有堅持原則的傾向。例如《宋書·隱逸傳·戴颙》中提到戴颙不刻意表現孤高,卻因自然的行為被衆人稱贊(、)。
糾正錯誤(較少見,可能存在誤用)
将其解釋為“糾正錯誤”,但此釋義未見于權威典籍或詞典(如漢典),可能因拆分“矯”與“介”字義導緻的誤解()。
若在文獻中遇到“矯介”,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建議優先參考《漢語大詞典》《宋書》等權威資料,避免混淆釋義。
《矯介》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改正行為,糾法過失。
《矯介》的部首是矢(shǐ)。
《矯介》的總筆畫數為13畫。
《矯介》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中。最早見于《尚書·檀弓》:“矯我矜,介我衽席。”意思是指改正自己的過失,糾正自己的錯誤。
《矯介》的繁體字為「矯介」。
在古代,矯字的寫法和現代略有不同。矯的古字形為「矯」,介的古字形為「⻈」,即旁邊有三橫的竹字旁,也可以寫作「⺜」,即上部為橫撇,下部為豎。
他始終奉行矯介的原則,從不妥協。
1. 矯正:改正錯誤或欠妥的行為或情況。
2. 矯治:糾正錯誤,治理疾病。
3. 介入:進入中間或介于其中,參與其中。
改正、糾正、糾偏
湊合、縱容、放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