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工團主義的意思、工團主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工團主義的解釋

國際工人運動中的小資産階級無政府主義思潮。20世紀初流行于歐洲和拉丁美洲。主要代表有法國索烈爾、拉加德爾等。将工會(即工團)與政黨對立起來,認為工會才是團結和領導工人的唯一組織形式,否認無産階級革命和無産階級專政的必要性。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工團主義(Syndicalism)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興起于歐洲的一種社會運動理論,主張通過工會組織(即“工團”)的直接行動實現工人階級權益與社會變革。其核心思想強調工人自治、經濟鬥争優先于政治鬥争,主張以罷工、怠工等非議會手段推翻資本主義制度,最終建立由工會主導的生産者聯合體。

從漢語詞典釋義角度,《辭海》第七版将其定義為“主張以工會為鬥争工具,通過經濟總罷工和直接行動推翻資本主義,建立工會管理生産的社會制度”。該詞條同時指出工團主義與無政府主義存在思想淵源,但更注重工會實踐。

主要特征包含三點:

  1. 工會中心論:将産業工會視為革命核心力量,否定政黨領導作用
  2. 直接行動綱領:推崇罷工、示威等非立法手段,反對議會參政
  3. 經濟革命路徑:主張通過控制生産系統而非奪取政權實現社會變革

曆史影響方面,工團主義在法國總工會(CGT)、西班牙全國勞工聯盟(CNT)等組織中産生過實質性作用,其倡導的“總罷工”理念對現代勞工運動仍具參考價值。但因其排斥政治鬥争的策略局限性,20世紀中葉後逐漸式微。


參考文獻: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2. 《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3.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國際工人運動史》網絡版

網絡擴展解釋

工團主義是國際工人運動中的一種小資産階級無政府主義思潮,其核心主張和特點如下:

一、定義與起源

工團主義(Syndicalism)起源于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主要流行于歐洲和拉丁美洲。該思潮得名于法國的“工團”(Syndicat,即工會),其代表人物包括法國思想家喬治·索烈爾和拉加德爾。它強調工會(工團)是工人階級鬥争的唯一組織形式,反對無産階級政黨的領導地位,否認無産階級革命和專政的必要性。

二、核心主張

  1. 工會至上:認為工會應取代政黨,成為團結和領導工人的核心力量,主張通過工會組織實現工人自治。
  2. 反對政治鬥争:反對建立無産階級政黨及開展武裝鬥争,主張以經濟總罷工作為推翻資本主義的主要手段。
  3. 無政府主義傾向:帶有強烈的無政府主義色彩,主張以各地工會聯合體代替國家政權,強調工人直接行動和自下而上的社會構建。

三、與其他思潮的區别

四、影響與評價

工團主義在20世紀初期對法國、西班牙等國的工人運動産生較大影響,但因組織松散、缺乏統一綱領,未能形成持久的社會變革力量。其否定無産階級專政的觀點,也被馬克思主義者批評為“削弱階級意識”。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案例或理論發展,可參考權威文獻或百科資料(如搜狗百科相關條目)。

别人正在浏覽...

挨光安周星缽特摩不終漕貢常産敕令吃小竈倒景道望刁告定傾扶危都官頓撇防次防扞反櫂釜中生塵改塗共權鳏民果敢孤外孩穉夯歌隳頹景夕客夢涼白開憐香惜玉列列森森鸾車綠肥馬角甿隸夢渚黏涎泥耳籠首骈首就系浦帆牆鋪青皐勤學苦練人爵山獺盛禮矢石時秀輸辇四大發明四士騰那聽能烏光效郵遐期祫享洩底謝弟夕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