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缽特摩的意思、缽特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缽特摩的解釋

紅蓮花。梵語padma的音譯。《大寶積經·菩薩藏會·金毗羅天受記品》:“時 金毗羅 與其部從,即持種種天曼陀羅華、殟鉢羅華、鉢特摩華、拘貿陀華、奔荼利華。” 唐 玄應 《一切經音義》卷二一:“鉢特,徒得反。舊言波頭摩,又作波頭暮,此雲赤蓮花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缽特摩(讀音:bō tè mó)是佛教術語中的梵語音譯詞,在漢語佛典中有兩層核心含義:

一、指紅蓮花(植物意象)

作為梵語“padma”(蓮花)的音譯變體,“缽特摩”特指紅蓮花,象征清淨與莊嚴。佛經中常以紅蓮花比喻佛法的殊勝,如《佛說大阿彌陀經》載:“池中蓮花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缽特摩華、拘物頭華分陀利華,各若幹百千色。” 此處“缽特摩華”即紅蓮花,代表極樂世界的聖潔景象。

二、指八寒地獄之一(宗教意象)

在佛教宇宙觀中,“缽特摩”是“八寒地獄”的第七層,意為“紅蓮地獄”。據《俱舍論》卷十一描述,此地獄衆生因嚴寒凍裂肌膚,傷口如紅蓮花般綻開,故得此名。唐代釋道世《法苑珠林》亦載:“第八寒地獄名摩诃缽特摩,此雲大紅蓮華。嚴寒逼切,身變折裂如紅蓮華。” 此處強調衆生受苦時肉體皲裂的慘狀,用以警示因果業報。

詞源與漢字關聯

“缽”字原指僧侶食器,引申為“承載”;“特摩”為梵語音譯。組合後既保留音譯特征,又通過“缽”字暗喻地獄如容器般禁锢罪業,體現漢譯佛典“音意兼譯”的智慧(參考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權威文獻來源

  1. 《佛說大阿彌陀經》(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2. 《法苑珠林·卷七·地獄部》(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3.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缽特摩地獄”詞條(上海醫學書局,1922年)

網絡擴展解釋

“缽特摩”是佛教經典中的梵語音譯詞彙,其含義及相關信息可歸納如下:

  1. 基本詞義
    指紅蓮花,源自梵語“padma”的音譯。在佛經中常與其他蓮花種類并列出現,如《大寶積經》提到“鉢特摩華”與曼陀羅華、奔荼利華等共同作為供奉之物。

  2. 别稱與演變
    又作“波頭摩”或“波頭暮”,唐代玄應《一切經音義》中解釋為“赤蓮花”,可見其在不同經典中的音譯差異。

  3. 文化背景
    蓮花在佛教中象征清淨與覺悟,紅蓮花(缽特摩)常與不同顔色的蓮花共同出現,代表不同修行境界或寓意。例如,殟缽羅華(青蓮)、拘貿陀華(黃蓮)等常與之并列。

注意:部分網絡解釋誤将“缽特摩”關聯到“菩薩”(bodhisattva),此說法缺乏權威依據,建議以佛經原文及權威詞典釋義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

白皙棒香背禮蟾宮折桂持時赤菟吹篪毳錫戴天履地都踴而亦發采返照服田共偫觀兵漢恩核物黃中李回爐複帳剪江蹇驢撿手節誼寂絶鯨魚孔孟練悉列傳靈霞麟斾留成龍鳳團茶鸾廻鳳舞蔍苴妙勤命駕鷗鳥忘機髚袖傾聳青霄步全量搉論善舉沈勇適館授粲手爪睡語疏涼太上皇同光體通梢投荒萬事如意危覆危峭五鼎五絲哓音瘏口西方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