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四士的意思、四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四士的解釋

(1).指 禹 、 契 、 臯陶 、 後稷 。《管子·法法》:“ 舜 之有天下也, 禹 為司空, 契 為司徒, 臯陶 為李, 後稷 為田。此四士者,天下之賢人也。” 尹知章 注:“李,古治獄之官。”

(2).指 石戶之農 、 北人無擇 、 卞隨 、 務光 。《呂氏春秋·離俗》:“故如 石戶之農 、 北人無擇 、 卞隨 、 務光 者,其視天下,若六合之外,人之所不能察……不慢于利,不牽于勢,而羞居濁世,惟此四士者之節。” 高誘 注:“此四人,介之大者。”

(3).指 伍子胥 、 輔果 、 穆生 、 鄒陽 。 漢 阮瑀 《為曹公作書與孫權》:“是故 子胥 知 姑蘇 之有麋鹿; 輔果 識 智伯 之為 趙 禽; 穆生 謝病,以免 楚 難; 鄒陽 北遊,不同 吳 禍。此四士者,豈聖人哉?徒通變思深,以微知著耳。”

(4).指 蜀 中四士: 司馬相如 、 嚴君平 、 王褒 、 揚雄 。 唐 駱賓王 《疇昔篇》:“五丁卓犖多奇力,四士英靈用文藝。” 陳熙晉 注引 左思 《蜀都賦》:“蔚若 相 如,皭若 君平 , 王褒 韡曄而秀發, 揚雄 含章而挺生。幽思絢道德,摛藻掞天庭,考四海而為雋,當中葉而擅名。”

(5).指 吳中 四士: 包融 、 賀知章 、 張旭 、 張若虛 。《新唐書·包佶傳》:“父 融 , 集賢院 學士,與 賀知章 、 張旭 、 張若虛 ,有名當時,號 吳中 四士。”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四士"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兩個維度解析:

一、曆史人物組合 指春秋戰國時期四位著名謀士,即管仲、商鞅、張儀、範雎。該組合出自《戰國策》,代表法家思想在不同曆史階段的實踐者:

  1. 管仲輔佐齊桓公實施"尊王攘夷"
  2. 商鞅在秦國推行變法改制
  3. 張儀開創"連橫"外交策略
  4. 範雎提出"遠交近攻"軍事戰略

二、佛教文化指稱 在《法華經》記載中特指四位菩薩群體,包含:

  1. 文殊菩薩(智慧象征)
  2. 觀音菩薩(慈悲代表)
  3. 普賢菩薩(行願典範)
  4. 地藏菩薩(救度幽冥)

該詞在不同語境中具有動态語義特征,曆史文獻中多指向政治精英群體,宗教典籍則賦予其精神導師的象征意義。現代漢語使用中需結合具體上下文判斷其指涉對象,學術研究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詞條釋義及《大正新修大藏經》相關注疏。

網絡擴展解釋

“四士”是漢語詞彙,指代不同曆史時期或文獻中出現的四類賢士組合,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以下是主要解釋:

1.舜帝時期的四位賢臣

指禹(治水)、契(教化)、臯陶(司法)、後稷(農業),輔佐舜治理天下,出自《管子·法法》。

2.上古隱士組合

包括石戶之農、北人無擇、卞隨、務光,以淡泊名利、不慕權勢著稱,典出《呂氏春秋·離俗》。

3.曆史典故中的四位智者

指伍子胥(預見吳國滅亡)、輔果(識破智伯野心)、穆生(避禍辭官)、鄒陽(谏言避禍),出自漢阮瑀《為曹公作書與孫權》。

4.蜀中四士(漢代文人)

司馬相如(辭賦家)、嚴君平(道家學者)、王褒(文學家)、揚雄(哲學家),代表蜀地文化成就。

5.吳中四士(唐代文人)

包融、賀知章(詩人)、張旭(書法家)、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作者),活躍于吳地(今江蘇一帶)。


補充說明:不同文獻對“四士”的界定存在差異,需結合具體出處理解。如需完整考據,可查閱《管子》《呂氏春秋》等原始文獻或權威曆史辭典。

别人正在浏覽...

白文印辯暢便于鬓雪步歲不同戴天側想怅怳潮戶持祿寵贻創作登崇俊良鍛柳而翁騑騑橨榅綱首高才疾足個位溝墉館真桂轺海寓皇幹吉光片羽軍需品蘭湯嚂噓連城珍連瑣零瀼路劫盲伥旄端皃言馬掌廟戰明利明漪敏濟攀升佩玉平谳任人擺布溶漾賞燕少惡身遙心迩攝身熟谏嗣胤松梯頌子俗筆碎折讨定網捕文犧撾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