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公徒的意思、公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公徒的解釋

(1).諸侯的步兵。《詩·魯頌·閟宮》:“公徒三萬,貝胄朱綅。” 高亨 注:“徒,步兵。每輛兵車隨有徒兵約三十人,兵車千輛有徒兵三萬。”《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公徒釋甲執冰而踞,遂逐之。 孟氏 使登西北隅,以望 季氏 。見 叔孫氏 之旌,以告。 孟氏 執 郈昭伯 ,殺之于南門之西,遂伐公徒。”

(2).指鄉勇。 陳璞 《三元裡憶辛丑鄉勇殺虜事》詩:“異類人心憤,鄉愚膽戰麤。國殤今共禮,貝胄愧公徒。”

(3).指刑罰。 元 關漢卿 《蝴蝶夢》第二折:“孩兒每萬千死罪犯公徒,那廝每情理難容。” 元 鄭光祖 《周公攝政》第二折:“便教臣身居冢宰為阿保,這一遍公徒也不小。”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公徒”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主要包含以下三種解釋:

1. 諸侯的步兵

指古代諸侯國中由國君直接統領的步兵部隊,通常與戰車配合作戰。例如:

2. 指鄉勇

代指地方自發組織的民間武裝力量,多見于清代文獻。例如:

3. 指刑罰

元代文學中,“公徒”可引申為刑罰或罪責。例如:


該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核心關聯概念為“步兵”“民間武裝”和“刑罰”。如需更詳細的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詩經》《左傳》等典籍,或查閱網頁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公徒》的意思

《公徒》是一個漢語詞語,其意思是指在道教中出家修道的人,也可以指道教的僧侶或和尚。

拆分部首和筆畫

《公徒》這個詞的部首是“公”,共有4個筆畫;“徒”的部首是“彳”,共有3個筆畫。

來源

《公徒》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道教經典中,是對在道教修行中離開塵世的人的稱呼。在古代,道教修行者通常會舍棄世俗的生活,脫離紅塵,成為道教的修道者,被稱為《公徒》。

繁體

《公徒》的繁體字為「公徒」。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的《公徒》這個詞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但因篇幅有限無法詳細列舉所有變體。古時候的字形演變比較複雜,隨着時間的推移,字的形狀和寫法也會有所變化。

例句

1. 他修行艱辛,成為一位虔誠的公徒。

2. 這座道觀裡有很多公徒在修行。

組詞

公徒可以與其他字組合成不同的詞語,例如:公徒行、公徒心、公徒志等。

近義詞

與《公徒》意思相近的詞語有:道士、道人、修士。

反義詞

與《公徒》意思相反的詞語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