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春秋 魯 孔子 在 宋國 和 衛國 遭到迫害驅逐之事。《晏子春秋·外篇下四》:“ 嬰 聞之,君子獨立不慚于影,獨寝不慚于魂。 孔子 拔樹削跡,不自以為辱;窮 陳 蔡 ,不自以為約;非人不得其故,是猶澤人之非斤斧,山人之非網罟也。”參閱《史記·孔子世家》、 漢 應劭 《風俗通·窮通·孔子》。
“拔樹削迹”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bá shù xiāo jì,其核心含義與春秋時期孔子在宋國和衛國的遭遇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孔子周遊列國時,在宋國和衛國遭遇迫害、被驅逐的事件。具體表現為:
若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史記·孔子世家》《晏子春秋》等史料,或查閱漢典等權威詞典。
《拔樹削迹》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比喻對曆史遺迹的破壞、毀滅。
《拔樹削迹》的拆分部首是木,并由拆分後的“木”和“頁”兩個部首組成。
它的筆畫數為16畫,其中“拔”為8畫,“樹”為9畫,“削”為9畫,“迹”為10畫。
《拔樹削迹》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唐代文學家杜牧的《秋興八首·其一》詩中。這首詩描寫了楚國故都郴州的繁華慘遭劫掠,留下了一片片荒涼空曠的景象。
《拔樹削跡》(繁體字)
在古時候寫作“拔樹削跡”,字形和繁體字相似。
這家建築公司拔樹削迹,破壞了大片曆史遺迹。
消極詞:拆遷、破壞、損毀
積極詞:保護、保存、維護
毀壞、糟蹋、摧殘
保護、維護、保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