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诸侯的步兵。《诗·鲁颂·閟宫》:“公徒三万,贝胄朱綅。” 高亨 注:“徒,步兵。每辆兵车随有徒兵约三十人,兵车千辆有徒兵三万。”《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公徒释甲执冰而踞,遂逐之。 孟氏 使登西北隅,以望 季氏 。见 叔孙氏 之旌,以告。 孟氏 执 郈昭伯 ,杀之于南门之西,遂伐公徒。”
(2).指乡勇。 陈璞 《三元里忆辛丑乡勇杀虏事》诗:“异类人心愤,乡愚胆战麤。国殤今共礼,贝胄愧公徒。”
(3).指刑罚。 元 关汉卿 《蝴蝶梦》第二折:“孩儿每万千死罪犯公徒,那廝每情理难容。” 元 郑光祖 《周公摄政》第二折:“便教臣身居冢宰为阿保,这一遍公徒也不小。”
“公徒”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根据语境不同而有所差异,主要包含以下三种解释:
指古代诸侯国中由国君直接统领的步兵部队,通常与战车配合作战。例如:
代指地方自发组织的民间武装力量,多见于清代文献。例如:
元代文学中,“公徒”可引申为刑罚或罪责。例如:
该词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核心关联概念为“步兵”“民间武装”和“刑罚”。如需更详细的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参考《诗经》《左传》等典籍,或查阅网页来源。
《公徒》是一个汉语词语,其意思是指在道教中出家修道的人,也可以指道教的僧侣或和尚。
《公徒》这个词的部首是“公”,共有4个笔画;“徒”的部首是“彳”,共有3个笔画。
《公徒》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代道教经典中,是对在道教修行中离开尘世的人的称呼。在古代,道教修行者通常会舍弃世俗的生活,脱离红尘,成为道教的修道者,被称为《公徒》。
《公徒》的繁体字为「公徒」。
古代的《公徒》这个词的写法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但因篇幅有限无法详细列举所有变体。古时候的字形演变比较复杂,随着时间的推移,字的形状和写法也会有所变化。
1. 他修行艰辛,成为一位虔诚的公徒。
2. 这座道观里有很多公徒在修行。
公徒可以与其他字组合成不同的词语,例如:公徒行、公徒心、公徒志等。
与《公徒》意思相近的词语有:道士、道人、修士。
与《公徒》意思相反的词语没有明确的反义词。
百寮宝贝疙瘩襃饰鄙夫材望超尘逐电筹历臭熏熏丹宫蛋鷄刁蛋吊省萼緑分证夫皁犵獠格命工尺龟带龢驩驩游画行化仗狐冰坚甲利兵健浪楬明襟头酒娘克举潦溢龙蟠虎踞陇驿茂才模楷谋材昵交凭虚客峭核漆烛呿吸入人三曹对案三个面向稍纵则逝受纳双红名帖书馆树上开花四面碰壁送断松放宿痼素色讨索拓大僞方文身衔羁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