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诸侯的步兵。《诗·鲁颂·閟宫》:“公徒三万,贝胄朱綅。” 高亨 注:“徒,步兵。每辆兵车随有徒兵约三十人,兵车千辆有徒兵三万。”《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公徒释甲执冰而踞,遂逐之。 孟氏 使登西北隅,以望 季氏 。见 叔孙氏 之旌,以告。 孟氏 执 郈昭伯 ,杀之于南门之西,遂伐公徒。”
(2).指乡勇。 陈璞 《三元里忆辛丑乡勇杀虏事》诗:“异类人心愤,乡愚胆战麤。国殤今共礼,贝胄愧公徒。”
(3).指刑罚。 元 关汉卿 《蝴蝶梦》第二折:“孩儿每万千死罪犯公徒,那廝每情理难容。” 元 郑光祖 《周公摄政》第二折:“便教臣身居冢宰为阿保,这一遍公徒也不小。”
公徒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色彩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释义
公徒指隶属于诸侯或贵族的步兵武装力量,特指古代战争中由公卿、大夫等贵族统领的士兵群体。据《汉语大词典》记载,“公徒”原指“诸侯的步兵”,后泛称贵族私属的武装随从。此词在《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已有用例:“公徒释甲,执冰而踞”,描述鲁国贵族军队的作战场景。
历史用例与引申
在先秦文献中,“公徒”常与“私卒”对举,强调其隶属于公室的属性。例如《国语·晋语》提到“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食加”,其中“公徒”属于“官宰”统率的军事力量。后世亦有引申义,如清代学者王引之在《经义述闻》中释“公徒”为“公之族党”,指代贵族家族成员及依附者。
词源与结构
从构词法分析,“公”表示与君主或公室相关,“徒”在甲骨文中为“步行”之义,后特指步兵。两字组合后,凸显了士兵身份与所属阶层的双重属性。《辞源》等工具书均将“公徒”列为古代军制专有名词。
“公徒”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根据语境不同而有所差异,主要包含以下三种解释:
指古代诸侯国中由国君直接统领的步兵部队,通常与战车配合作战。例如:
代指地方自发组织的民间武装力量,多见于清代文献。例如:
元代文学中,“公徒”可引申为刑罚或罪责。例如:
该词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核心关联概念为“步兵”“民间武装”和“刑罚”。如需更详细的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参考《诗经》《左传》等典籍,或查阅网页来源。
报请鞭辟膘肥体壮不择曹国舅成风存疑道府顶门壮户队副讹弊罚恶番滚滚歌啸公正无私公忠体国贵始环桃谫刻挟势弄权尽付东流稽若极娱绢素开门钱宽适匮餧列巴圈卵覆鸟飞芦席面斥明角馁虎睨诘畔亡频度剖奏前觉奇鸧祈禳犬犹儿三岛散民三献升耀世物暑绤搜身素修讨羹饭陶子天问颓天文士乌头白马生角无已小冯君歇后协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