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廚工。《韓非子·難言》:“﹝ 伊尹 ﹞身執鼎俎,為庖宰。” 漢 桓寬 《鹽鐵論·通有》:“庖宰烹殺胎卵,煎炙齊和,窮極五味,則魚肉不足食也。”
(2).受宰于廚房。 唐 韓愈 孟郊 《鬥雞聯句》:“英心甘鬭死,義肉恥庖宰。”
“庖宰”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釋:
廚工
指古代專司烹饪的廚師,尤其服務于貴族或特定場合。例如《韓非子·難言》提到商朝名臣伊尹曾“身執鼎俎,為庖宰”,說明其身份與廚務相關。漢代《鹽鐵論·通有》也記載:“庖宰烹殺胎卵,煎炙齊和”,描述廚工烹饪的場景。
受宰于廚房
指動物被宰殺于廚房的狀态,常見于文學比喻。如唐代韓愈、孟郊的《鬥雞聯句》中寫道:“英心甘鬭死,義肉恥庖宰”,以“庖宰”暗喻被宰殺的命運。
如今“庖宰”已不常用,多出現在古籍研究或文學創作中。如需深入探究,可參考《韓非子》《鹽鐵論》等文獻。
庖宰(páo zǎi)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庖和宰兩個部分組成。
庖字的部首是廣,總共有6個筆畫;宰字的部首是宀,總共有10個筆畫。
庖宰一詞來源于古代宮廷中的官職和工作。庖字指的是古代宮廷中專門負責宰殺牲畜的廚師,宰字則表示執行官員的職責。合在一起引申為掌管宰殺的廚房官員。
在繁體字中,庖宰分别寫作廖宰。
在古代,庖宰的寫法和現代略有不同。庖字的初文寫作肴,宰字的初文寫作賊。字形隨着曆史演變逐漸變化,最終形成了現代的庖宰字樣。
1. 宮廷中的庖宰負責為皇帝和貴族們烹饪美味的料理。
2. 他爺爺曾經擔任過庖宰的職務,因此他也從小學習了一些廚藝。
庖宰:庖丁、宰牲
廚師、廚子、炊事員
素食主義者、食物飲食研究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