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即三毒。《大6*莊嚴經·兜率天宮品》:“三垢憍慢盡,語業無諸過。”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三垢漢語 快速查詢。
“三垢”是佛教術語,指三種根本煩惱,又稱“三毒”,具體解釋如下:
三垢指貪、嗔、癡三種心靈污垢:
部分解釋将“三垢”誤作“貪婪、愚蠢、懶惰”,但佛教經典中更權威的定義為“貪、嗔、癡”。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佛教經典或詞典中的詳細釋義。
《三垢》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指的是人體上的三種污垢。這三種污垢分别是咀嚼食物後的殘渣、汗液與糞便。《三垢》一詞源自《終南山經》,在這本經典中,三垢被視為忏悔和清潔的象征。
根據《康熙字典》,《三垢》的拆分部首為“土”字旁,表示與土相關的事物。它的總筆畫數為12,其中“土”字旁有4畫,和形狀有關的“三”字有9畫。
《三垢》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佛教文獻中,用于描述修行者身心的清潔。在佛教中,追求内外的清潔是達到心靈純淨的必要條件。繁體字“三垢”和簡體字寫法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未經統一,常有變化。過去寫作《三垢》的漢字有些偏旁字的形狀與現在的有所不同。但這種變化主要表現在字形上,對于字義的理解沒有改變。
以下是一些使用《三垢》一詞的例句:
1. 修行者要通過去除三垢來實現内在的清潔。
2. 他的心靈充滿了三垢,亟需進行内心的淨化。
3. 身體的三垢會隨着自然排洩而消失。
根據《康熙字典》,與《三垢》相關的詞彙有:
組詞:三垢洗淨、三垢消除、三垢淨化
近義詞:三污
反義詞:三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