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垢的意思、三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垢的解釋

佛教語。即三毒。《大6*莊嚴經·兜率天宮品》:“三垢憍慢盡,語業無諸過。”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三垢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三垢,佛教術語,指衆生内心三種根本煩惱,又稱“三毒”,即“貪、瞋、癡”。此概念源于古印度佛教哲學體系,是佛教修行的核心對治對象,具體釋義如下:

  1. 貪(Rāga)

    指對物質、情感或感官享受的過度執着。《俱舍論》将其定義為“于諸財物等耽染為性”,表現為無止境的占有欲。例如對財富、名譽的貪求,使人心生焦慮,障礙解脫。

  2. 瞋(Dveṣa)

    指因逆境或違逆己意而産生的憎恨、憤怒。《大智度論》稱“瞋恚如毒火,能燒功德林”,強調其破壞力。例如因他人批評而心生怨恨,導緻言行失序。

  3. 癡(Moha)

    即無明,指對宇宙真相的愚昧無知。《成唯識論》解釋為“于諸理事迷暗為性”,使人無法理解因果法則與無常本質。例如固執于“永恒不變”的錯覺而抗拒變化。

宗教意義

三垢被視為輪回(Saṃsāra)的根源,《法華經》雲“三毒火燃,燒諸衆生”,主張通過持戒、禅定與智慧加以破除。現代佛教學者如印順法師在《成佛之道》中亦強調,三毒的對治需以“戒定慧三學”為實踐路徑。

引用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三垢”是佛教術語,指三種根本煩惱,又稱“三毒”,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三垢指貪、嗔、癡三種心靈污垢:

  1. 貪(貪婪):對物質、情感等的過度執着。
  2. 嗔(憎恨):因不滿産生的憤怒、怨恨。
  3. 癡(愚癡):無明與錯誤認知,缺乏智慧。

二、佛教背景

三、其他信息

四、常見誤解

部分解釋将“三垢”誤作“貪婪、愚蠢、懶惰”,但佛教經典中更權威的定義為“貪、嗔、癡”。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佛教經典或詞典中的詳細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柏舟節班賜不拘小節蒼莽呈奇扯頭遲曙蟲蝕鳥步村學堂打秋風電繞璇樞典象奠馔丢人斷契獨錦蠻惡酒二五泛指感慨耕壟狗蠅梅好聲嚼腭捶床僅隻酒中趣钜傑懼懾勘鞫扣器廓定連纏瞭風禮信蘆花旅資馬如遊魚女臂潘掾乾草千次牆茨鉗口吞舌青風齲攣讓帝磉石散嬾設齋說得嘴私惠娑羅讨逐田遊豚蹏托依威壓小姨娘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