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極;即位。 南朝 宋 鮑照 《河清頌》序:“聖上天飛踐極,迄茲二十有四載。” 唐 陳子昂 《為将軍程處弼謝放流表》:“自陛下踐極,謬荷恩私,冒寵叨榮,超絶時輩。” 清 李漁 《奈何天·鬧封》:“朕自踐極以來,匪躬有失,饑饉薦臻,繼以兵兇,愈增攘亂。”
“踐極”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登極;即位”,特指帝王登基或繼承皇位。以下是詳細解釋:
“踐”在此處意為“登上”或“履行”,“極”指皇位或最高統治地位。組合後,“踐極”即指帝王即位,正式執掌政權。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中,帶有莊重的政治色彩。
“踐極”常與“登基”“即位”等詞同義,多用于史書、诏令或頌揚君主的文本中,強調君主權力的正統性和儀式性。
部分現代資料(如、6)将“踐極”解釋為“實踐到極緻”,這可能是基于字面拆分後的引申義,但缺乏古籍依據,屬于現代誤讀或擴展用法。需注意區分傳統與當代語境下的詞義差異。
建議在閱讀古籍或曆史文獻時,以“登基”為準确釋義;若遇現代引申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踐極(jiàn jí)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兩個部分組成:踐和極。
踐(jiàn)的基本意思是踩、踏,是一個動詞。它是由足(⻊)和前聲符決定字義的間(⻊)組成,表示用腳踩在某個物體上。
極(jí)的基本意思是極度或極限。它是由木(木)和幾(幾)組成,表示在極限的狀态或程度。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極”字的舊體寫法是“極”,由木和及組成。而足字的古體則更接近于實際的足形。
《踐極》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封建社會時期,原本是描述人們在官府辦事時的态度,要踩得很深或達到極限。後來逐漸演化為表示極高的境地,或者指以極高的标準要求自己。
繁體字《踐極》在繁體字系統中經常使用,尤其在台灣和香港地區。它與簡體字的寫法相似,隻是“極”字使用的是繁體的“極”。
以下是兩個例句:
1. 他在學術研究上踐極要求,每個論點都精确到了極緻。
2. 他對待工作的态度一向踐極,從不懈怠。
踐極組詞:
踐行、踐踏、超越、卓爾不群
踐極近義詞:
極盡、盡善盡美、達到最高點、達到極限
踐極反義詞:
放任自流、懈怠、泛泛而談、心不在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