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apacity;aggressive designs of the wolves; wild ambition; wolfish nature] 狼崽子具有兇惡的野性。比喻兇惡的本性難以改變。也比喻壞人用心狠毒
諺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左傳·宣公四年》
狼崽子雖幼,卻有兇殘的本性。比喻兇暴的人用心狠毒。後亦謂兇暴的人懷有野心。《左傳·宣公四年》:“初, 楚 司馬 子良 生子 越椒 , 子文 曰:‘必殺之。是子也,熊虎之狀,而豺狼之聲,弗殺,必滅 若敖氏 矣。諺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晉書·苻堅載記上》:“臣愚以為猛獸不可養,狼子野心。”《新唐書·張九齡傳》:“ 祿山 狼子野心,有逆相,宜即事誅之,以絶後患。” 元 白樸 《梧桐雨》楔子:“況胡人狼子野心,不可留居左右,望陛下聖鑒。” ********* 《緻本黨同志書》:“ 陳炯明 狼子野心,不可複信。”
“狼子野心”是一個源自《左傳》的成語,比喻兇暴之人本性難改或用心險惡。以下為詳細解析:
出自《左傳·宣公四年》:
春秋時期,楚國大夫子良之子越椒出生時,長相如熊虎,哭聲似狼嚎。其伯父子文認為他“狼子野心”,預言若不殺之,必緻家族滅亡。最終越椒長大後叛亂,印證了這一判斷。
語法結構:含貶義,作謂語或賓語。
(例:清《宦海》中形容降兵“狼子野心,難以管束”)
適用場景:多用于批判心懷不軌、本性兇殘之人。
(例:揭露陰謀時稱“此人狼子野心,不可不防”)
該成語通過動物本性映射人性,警示人們警惕表面弱小實則兇險的事物,成為中華文化中“識人辨性”的重要隱喻。
狼子野心是一個成語,形容一個人或組織非常貪婪、野心勃勃,不擇手段地追求權力、地位或財富。這個詞常用來形容那些貪慕虛榮,野心膨脹,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擇手段的人。
狼子野心的部首分别是犬(狗的意思)和心(心髒的意思),它由13個筆畫構成。
狼子野心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晉書·嵇康傳》中。狼是野性動物,常常被用來比喻兇險的人;子是指稱謂,表示後面所描述的人;野是指放蕩不羁、不受拘束。因此,狼子野心這個成語既有狼的兇險,又有子的稱謂,表示此人心懷危險野心。
在繁體字中,狼子野心的寫法是「狼子野心」。
古時候,狼子野心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使用的漢字分别是「狼子野心」,沒有太大的差異。
1. 他雖然表面上友好,但實際上隱藏着狼子野心。
2. 這個政府官員一直懷有狼子野心,企圖掌握更大的權力。
3. 不要被他的表面善意迷惑,他隻是有着狼子野心的狡猾家夥。
1. 狼狽(形容困頓、窘迫的樣子)
2. 野蠻(形容行為粗野、沒有教養)
3. 野心勃勃(形容心懷大志、雄心壯志)
1. 野心勃勃
2. 野心煽動
3. 貪婪無度
1. 心懷正義
2. 謙遜有禮
3. 淡泊名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