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步甑。蒸煮食物的一種器具。 明 陸容 《菽園雜記》卷八:“今稱煖熟食具為僕憎,言僕者不得侵漁,故憎之。 王宗銓 禦史嘗見内府揭帖,令工部製步甑,雲即此器。乃知僕憎之名傳僞耳。”
“仆憎”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如下:
仆憎(拼音:pú zēng)指一種用于蒸煮食物的器具,即“步甑”。該詞最早見于明代陸容的《菽園雜記》,書中提到當時人稱“暖熟食具”為“仆憎”,并解釋其名稱可能源于仆人因無法私占食物而憎惡此器具,但實際是“步甑”一詞的傳寫錯誤。
古籍中可見相關記載,如:
“今稱煖熟食具為僕憎……乃知僕憎之名傳僞耳。”(《菽園雜記》卷八)
該詞現已罕用,僅見于研究古代器具或方言的文獻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菽園雜記》原文或漢語工具書。
仆憎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部分組成:仆(pú)部和憎(zēng)部。仆字的部首是人字旁,憎字的部首是心字底。
仆字的拆分是從上到下,依次為人字旁、半包圍、一橫;憎字的拆分是從上到下,依次為心字底、三點水、一邊鈎、一折、一點水。
仆憎的來源比較複雜,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梵文“護身罪人”(papātmana,音譯為pa-to-lo-men),根據意義相近來音為“波”、“羅”的音近取“仆”與“憎”而成。另一種說法是與佛教密切相關,是梵文“仆纏”的音譯,意指餓鬼道中因貪婪而受苦的衆生。
在繁體字中,仆憎的寫法與簡體字類似,隻是筆畫有所區别。例如,仆字的繁體寫法是「僕」,而憎字的繁體寫法是「贈」。
古時候的仆憎在寫法上與現代有所差别。例如,仆字在古代寫法中,常常是将人字旁寫成豎形。而憎字在古代寫法中,底部的心字部分被分拆成兩個部分。
以下是一些關于仆憎的例句:
1. 他對我的仆憎之情令我深感不安。
2. 她對惡魔的仆憎心态引發了許多災難。
3. 這個故事講述了一個仆憎衆生的悲慘經曆。
仆憎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如下:
組詞:
仆從、仆人、憎惡、憎恨、憎嫌。
近義詞:
憎惡、厭惡、痛恨、憎恨。
反義詞:
愛、喜歡、歡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