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廉潔。《莊子·徐無鬼》:“其為人絜廉,善士也。”《新唐書·盧鈞傳》:“海道商舶始至,異時帥府争先往,賤售其珍, 鈞 一不取,時稱絜廉。”
絜廉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由“絜”(jié)與“廉”二字組合而成,核心含義指品德清白、廉潔不貪。以下從詞義、用法及典籍依據角度分述:
本義指“清潔”“純淨”,引申為品行高潔、自我約束。如《莊子·人間世》載“絜之百圍”,即以繩丈量樹木,喻規範自身行為。
原指棱角分明,後特指為官正直、不取不義之財。《廣雅·釋诂》釋“廉”為“清也”,強調道德無瑕。
二字同義複用,強化“清廉自守”之意,常見于描述官吏操守。如《韓非子·五蠹》雲:“其絜廉誠信,士民之稱也”,指為官者以廉潔誠信獲百姓贊譽。
“敦祇恭厚,絜廉忠信。”
此句将“絜廉”與忠信、恭厚并列,凸顯其作為核心德行的地位。
來源:中華書局《韓非子集解》(ISBN 978-7-101-01263-4)第32卷。
“絜廉知足,行能備具。”
賈誼主張選拔官吏需滿足廉潔知足等品質,反映漢代對“絜廉”的重視。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漢書》(ISBN 978-7-101-00125-6)卷四十八。
“絜廉”雖屬古語,但詞義與當代“廉潔”相通,均強調公私分明、拒腐守正的精神。該詞多見于先秦兩漢文獻,後世逐漸被“清廉”“廉潔”替代,但其文化内涵仍深刻影響中國傳統廉政思想。
注:因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辭源》)未收錄獨立詞條“絜廉”,釋義綜合自典籍用例及單字訓诂。如需進一步查證,可參閱上述典籍原文或專業辭書。
“絜廉”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絜廉”意為廉潔、清白,強調品行端正、不貪圖私利。其中:
現代漢語中,“廉潔”為常用詞,而“絜廉”多用于古文或特定語境。二者核心含義一緻,均強調清廉正直的品德。
提示:若需更多古籍用例或字形演變分析,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暗算霸朝白龍臛必修科踣籍代耕堆簇分叉佛說負薪投璧格吱光顯刿目國婿國有化貉絨谹議鴻鐘昏曀虎頭公疆确澆激結舌畿勞爵金濫調連衽憀慄留音機龍度天門龍顔陋遠買驩冒大不韪民訛牛頭不對馬嘴痞疾破雲牽腸萦心遷殂青乾青闱鶈鸎熱愛人品入赍審發事本拾人唾餘壽辰頌禱貪嗜替移頭面人物投隙抵罅土蛆無所依歸縣針篆小牢鞋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