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母師的意思、母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母師的解釋

(1).母親的典範。

(2).傅母,女師。母,通“ 姆 ”。《後漢書·列女傳·曹世叔妻》:“鄙人愚暗,受性不敏,蒙先君之餘寵,賴母師之典訓。” 李賢 注:“母,傅母也。師,女師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诏策》:“ 班姬 《女戒》,足稱母師也。” 宋 張孝祥 《回韓崧卿定書》:“習母師之訓,敢雲 張仲 孝友之風;承舅姑之賢,庶圖 韓姞 燕譽之喜。”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母師”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指母親兼教師的角色,特指古代貴族家庭中承擔教育子女(尤其是女德、禮儀)職責的母親或女性長輩。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1. 本義:母親與教師雙重身份

    • “母”指生育、撫養子女的母親。
    • “師”指教導、傳授知識技能的教師。
    • 合稱“母師”,強調母親在養育子女的同時,也承擔着啟蒙、教導的責任,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這體現了古代對家庭教育,尤其是母親在子女品德養成中重要作用的重視。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辭源》(商務印書館)
  2. 引申義:女德的典範與教導者

    • 在古代文獻中,“母師”常特指那些德行高尚、通曉禮儀,并能以身作則教導子女(尤其是女兒)和家族中其他女性的女性長輩。她們不僅是自己子女的榜樣,也是家族中女性教育的實施者。
    • 例如,《列女傳》等典籍中記載的賢母故事,常被後世尊為“母師”的典範。她們所教導的内容多涉及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即“四德”)以及持家之道。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中國婦女生活史》(陳東原著,商務印書館)
  3. 文化背景:古代貴族教育與禮教傳承

    • “母師”的概念與古代貴族(尤其是士大夫階層)的家庭教育模式密切相關。在“男主外,女主内”的社會結構下,母親或家族中有德行的女性長輩負責在閨閣之内對子女進行早期教育和品德熏陶。
    • 這種教育是禮教傳承的重要環節,旨在培養符合社會規範的下一代,特别是培養知書達理、恪守婦道的女性。來源:《中國文化史》(柳诒徵著,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國古代家庭教育》(王利器著,商務印書館)

“母師”一詞,在漢語詞典釋義中,主要指身兼母親與教師雙重角色的女性,尤其強調其在家庭内部對子女(特别是女兒)進行品德、禮儀教育的重要職責。它是古代社會重視家庭教育,尤其是母親在道德教化中核心作用的體現,常用來指代德行高尚、堪為楷模并承擔教化之責的女性長輩。

網絡擴展解釋

“母師”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核心含義

  1. 母親的典範
    指品德高尚、行為可被效仿的母親形象。例如《後漢書·列女傳》記載的魯國寡母,因言行一緻、守信重諾,被魯穆公賜尊號“母師”,成為貴族女性學習的榜樣。

  2. 傅母與女師
    古代宮廷或貴族家庭中負責教導女性禮儀、德行的專職女性教育者。“母”通“姆”,即保姆或教養者,“師”指教師,二者合稱代指女性導師。


二、典故與文獻依據


三、延伸理解

該詞體現了古代對母親角色與女性教育者的雙重推崇,既強調家庭倫理中的母德,也反映貴族階層對女性教育的制度化需求。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多見于研究古代女性史或倫理思想時引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原文,可查閱《後漢書·列女傳》或《文心雕龍》相關章節。

别人正在浏覽...

報章寶珍倍言并行冰雪嚴寒側影超俗車掌箠損椿萱并茂醋海翻波打棗竿鼎鼎東家丘趸舩阿比貳宗發狂方闆風船撫納負山公恕狗碰河隴龢銮黃荻還禮回源講聞介倪絶甘開麥拉抗手亢爽溘匝鍊度淋濾禮生六出冰花黎物泯墜母弦佞臣派定旁撓鉛闆啟程全體染須種齒饒侈失稱榫卯索命隈伽為樂文異象谷鹹土屑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