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簡殘編的意思、斷簡殘編的詳細解釋
斷簡殘編的解釋
[broken chapters and paragraphs] 見“斷編殘簡”
詳細解釋
猶言斷編殘簡。 宋 陸遊 《對酒》詩:“斷簡殘編不策勛,東臯猶得肆微勤。” 元 馬緻遠 《薦福碑》第一折:“則這斷簡殘編 孔聖 書,則常是養蠹魚。”《鏡花緣》第九五回:“ 太宗 有劍士千人,都有萬夫不擋之勇,惜其法不傳。斷簡殘編中雖有一二歌訣,亦不詳其説。”亦省作“ 斷簡 ”。 唐 李紳 《南梁行》:“故篋歲深開斷簡,秋堂月曙掩遺題。” 明 焦竑 《焦氏筆乘·史通》:“勇于信冢中之斷簡,輕于悖顯行之‘六經’。” 清 戴名世 《<天籁集>序》:“至於文字之可以公之於世者,即殘編斷簡,而不忍其沒焉。”參見“ 斷編殘簡 ”。
詞語分解
- 斷簡的解釋 見“ 斷簡殘編 ”。
- 殘編的解釋 殘缺不全的書。 元 成廷珪 《夜思》詩:“青燈細雨三更夢,白首殘編萬古心。” 明 文徵明 《寄黃泰泉學士》詩:“殘編空復淹 司馬 ,當路何人薦《子虛》!”
網絡擴展解釋
“斷簡殘編”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殘缺不全的書籍或文章,尤指古代因年代久遠或保存不善而散佚的文獻。其中:
- 斷:斷裂、不完整;
- 簡:古代寫字的竹片或木片;
- 殘:殘缺;
- 編:串聯竹簡的皮條或繩子。
出處與演變
- 最早可追溯至北周·庾信《謝滕王集序啟》:“至如殘編落簡,并入塵埃”;
- 宋代文獻中亦有引用,如黃庭堅《讀書呈幾複》中的“斷編殘簡伴閑居”,陸遊《對酒》中也有類似表述。
用法與結構
- 語法結構:聯合式成語,可作主語、賓語;
- 感情色彩:中性詞,常用于描述古籍、文獻的殘缺狀态;
- 近義詞:斷編殘簡、片紙隻字、殘篇斷簡;
- 反義詞:長篇大論、連篇累牍。
使用場景
- 形容古代文獻因戰亂、火災等損毀後的零散狀态(如“敦煌遺書中多有斷簡殘編”);
- 比喻現代事物或作品内容不完整(如“這部手稿隻剩斷簡殘編”)。
示例
- 古籍研究:“考古學家從墓中發掘出的斷簡殘編,為研究戰國文字提供了線索。”
- 現代引申:“他的筆記曆經搬遷,如今隻剩斷簡殘編,難以複原全貌。”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搜狗百科)及(漢典)的詳細解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斷簡殘編,這個詞意思是指經過整理後的殘缺不全的文獻或資料。
拆分部首和筆畫:斷(部首:文,筆畫:4)簡(部首:簡,筆畫:5)殘(部首:殳,筆畫:4)編(部首:糸,筆畫:9)。
來源:《斷簡殘編》這個詞源自中國古代的文獻整理工作,特指收集散失的文獻或資料片段後進行整理編纂的過程。
繁體:斷簡殘編。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斷簡殘編的字形可能會有些差異,例如“斷”字有時會寫作“斷”,“簡”字可以寫作“簡”,“編”字則有可能寫作“編”。
例句:他們通過斷簡殘編的方法,重新整理了古代經典文獻。
組詞:斷編、簡編、殘編、斷殘、殘簡等。
近義詞:殘篇丢編、殘篇斷編。
反義詞:完整編纂。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