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斷簡殘編的意思、斷簡殘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斷簡殘編的解釋

[broken chapters and paragraphs] 見“斷編殘簡”

詳細解釋

猶言斷編殘簡。 宋 陸遊 《對酒》詩:“斷簡殘編不策勛,東臯猶得肆微勤。” 元 馬緻遠 《薦福碑》第一折:“則這斷簡殘編 孔聖 書,則常是養蠹魚。”《鏡花緣》第九五回:“ 太宗 有劍士千人,都有萬夫不擋之勇,惜其法不傳。斷簡殘編中雖有一二歌訣,亦不詳其説。”亦省作“ 斷簡 ”。 唐 李紳 《南梁行》:“故篋歲深開斷簡,秋堂月曙掩遺題。” 明 焦竑 《焦氏筆乘·史通》:“勇于信冢中之斷簡,輕于悖顯行之‘六經’。” 清 戴名世 《<天籁集>序》:“至於文字之可以公之於世者,即殘編斷簡,而不忍其沒焉。”參見“ 斷編殘簡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斷簡殘編"是漢語中形容文獻資料殘缺不全的經典成語,其核心含義可從三方面解析:

  1. 詞語構成與字源 該成語由"斷簡"與"殘編"複合構成。"簡"指古代書寫用的竹片木牍,《說文解字》載"簡,牒也","編"則是串聯竹簡的皮繩(《漢語大詞典》)。二字組合生動展現古代文獻因年代久遠導緻的物理殘缺狀态。

  2. 文獻學價值 在古籍考據領域特指散佚不全的典籍,如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所述"斷簡殘編,往往蛛絲馬迹",強調其作為學術研究重要線索的價值。現代多用于形容珍貴曆史文獻的殘存狀态,如敦煌遺書的保存現狀。

  3. 現代引申義 當代語境中衍生出兩種用法:一喻文化遺産保護困境,二指零散不完整的信息資料。如漢典網釋義"亦作'斷編殘簡'"(漢典),國學大師網引宋代陸遊詩"斷簡殘編不策勳"(國學大師),均體現其古今相承的語義脈絡。

該成語承載着中華文化重視典籍傳承的集體記憶,其演變過程折射出漢語詞彙從物質載體到抽象概念的語義擴展規律,在《漢語成語大辭典》中被列為甲級文化類成語。

網絡擴展解釋

“斷簡殘編”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殘缺不全的書籍或文章,尤指古代因年代久遠或保存不善而散佚的文獻。其中:

出處與演變

用法與結構

使用場景

  1. 形容古代文獻因戰亂、火災等損毀後的零散狀态(如“敦煌遺書中多有斷簡殘編”);
  2. 比喻現代事物或作品内容不完整(如“這部手稿隻剩斷簡殘編”)。

示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搜狗百科)及(漢典)的詳細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變通不從不僅不利市朝常齒痕吃空齒腔春望氹肥佃人洞蠻鬥酒百篇對陣恩威并用風雷之變高河乖棄貴節滾岩紅埃懷袵懷隱黃鹄曲驩躍互動惠然渾淆解析幾何濟救急性渴睡良笃聯屯林禽龍斷可登論材慢欺懋揚尨雜穆蔔南征偏寶品學前朝丘首碶牐榮泉上能申畫筮龜施樂侍醫實直體法吞風飲雨拖紫逶媠小察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