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忘反的意思、忘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忘反的解釋

(1).忘記回去。《孟子·梁惠王下》:“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連。” 三國 魏 曹植 《洛神賦》:“禦輕舟而上遡,浮長川而忘反。”

(2).謂忘記反樸歸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風骨》:“於是習華隨侈,流遁忘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忘反"是一個文言色彩較濃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因沉醉于某事物而忘記返回或忘記歸去,常用來形容極度迷戀、樂而忘返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礎釋義

  1. 字義分解:

    • 忘:忘記。
    • 反:通“返”,返回、歸去。
    • 合義:因專注或沉醉于某事(如美景、遊樂)而忘記了返回原處。
  2. 核心語義: 強調因外在事物吸引力過強,導緻主體完全沉浸其中,喪失了返回的意願或意識,帶有強烈的心理描繪色彩。


二、文獻溯源與經典用例

  1. 最早出處: 該詞較早見于漢代辭賦。司馬相如《上林賦》描繪皇家苑囿之盛景後,寫道:“于是乎遊戲懈怠,置酒乎颢天之台,張樂乎膠葛之宇……忘反”,形容天子遊獵宴樂後流連忘返的狀态(引自《文選·卷八》)。

  2. 文學化表達:

    • 王粲《遊海賦》:“登陰隅以東望,覽滄海之體勢……翔陽逸駭于扶桑之津,……美百川之獨宗,壯滄海之威神,經扶桑而遐逝,跨天崖而托身,驚濤暴駭,騰踴澎湃……”雖未直用“忘反”,但極寫滄海之壯闊令人沉醉忘歸,是“忘反”意境的典型體現。
    • 曹植《洛神賦》:“遺情想像,顧望懷愁,冀靈體之複形,禦輕舟而上溯。浮長川而忘反,思綿綿而增慕”,直接以“忘反”表達對洛神眷戀不舍之情。

三、權威辭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忘反:亦作“忘返”。謂忘記返回。多形容深為所吸引,不忍離去。

    引例:清·王夫之《讀通鑒論·五代下》:“山水之樂,澹而不厭,簡而可安,非其心之能適,則物不我召,雖往而非忘反也。”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忘反:忘記返回。如《水經注·江水》:“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雖未直引“忘反”,但景緻之動人足以令人流連。


四、分義項解析

  1. 本義:

    因迷戀景物、情境而忘記歸途(例:遊山水而忘反)。

  2. 引申義:

    泛指沉溺于某種狀态(如享樂、情感)無法自拔(例:耽于逸樂,樂而忘反)。


參考文獻

  1. 蕭統編,《文選》,中華書局,1987年影印本。
  2. 王粲,《王侍中集》,收錄于《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3. 曹植,《曹子建集》,四部叢刊本。
  4.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
  5.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2版。

網絡擴展解釋

“忘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忘記返回
    指因沉迷于某事物或情境而忘記歸去,常見于形容流連忘返的狀态。例如:

    • 《孟子·梁惠王下》提到“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描述因隨波逐流而忘記返回的行為。
    • 曹植《洛神賦》中“浮長川而忘反”也體現了這一意境。
  2. 忘記返璞歸真
    強調失去本真,陷入浮華或錯誤中無法回歸質樸狀态。如南朝劉勰《文心雕龍》批評“習華隨侈,流遁忘反”的現象。

二、出處與用例

三、應用場景

四、引申意義

部分語境中(如),可能引申為“吸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但此用法較少見,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若需進一步考證古籍原文或更多例句,可參考《孟子》《文心雕龍》等文獻,或查看相關網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百堕俱舉報稅八姓北寺貶抑表情場次償冤鏟咋遲曙窗挺村老老大芒駱彫僞都中紙貴镦短腐身覆書嗝吱顧複之恩漢武泉合浦還珠黃荻歡昵葭灰稽程凈蕩蕩禁閣競骛酒罃子康熙漫蕩蕩沒金铩羽廟像囊米念咒判行淺見薄識跷趹祈使句曲室讱默山積善交少師聖廟射烏是非得失耍單書呆子疏惰碩賢私恩恬然體覆玩常尪纖蜿蝘五合六聚謝安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