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香火田 ”。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五:“ 固始汗 既以 衛藏 為 達6*賴 、 班禪 香火地,留其長子 鄂齊爾汗 轄其衆,次子 達賚*********台吉 佐之。”《清史稿·食貨志一》:“當 蒙古 生息寖盛時,於地之不妨牧者墾之,曰牧地,又有租地、養贍地、香火地,皆自種自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香火地漢語 快速查詢。
“香火地”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釋:
“香火地”同“香火田”,指為宗教場所(如寺廟、庵堂)提供供奉和供養的專用田地或土地。這類土地的收入通常用于維持宗教活動、供養僧侶或維護廟宇。
清代文獻:
清魏源《聖武記》卷五提到,固始汗将衛藏地區作為達賴、班禅的“香火地”,并派子孫管理。
《清史稿·食貨志一》記載,清代蒙古地區有“牧地”“租地”“香火地”等分類,表明此類土地的官方劃分。
實際用例:
如“臨潼縣龍鳳山北極宮香火地九畝,無糧”(出自造句示例),說明其作為免稅供養田地的性質。
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描述宗教場所的語境,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可在研究傳統文化、宗教制度時見到。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聖武記》《清史稿》等原始資料。
《香火地》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民間信仰的場所。香火是指人們在祭祀神明或者拜祖宗時所燃燒的香,地則指地方或者場所。因此,《香火地》就是指供奉神明或者祖宗的地方。
《香火地》的字非常簡單,它由3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香”字的“香部”、“火”字的“火部”和“地”字的“土部”。它們的筆畫分别是9畫、4畫和8畫。
《香火地》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民間信仰的習俗。在傳統農耕社會中,人們會在家中某個特定的地方供奉神明或者祖宗,用以祈求平安、祥和和好運。這個地方通常會點燃香火,并且需要定期祭拜和照料。後來,“香火地”這個詞被引申為任何供奉神明或者祖宗的地方。
繁體字“香火地”與簡體字寫法相同,沒有差異。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有些漢字和現代寫法略有區别。然而,《香火地》這個詞在古時候的寫法和現代寫法幾乎相同,沒有特别的變化。
1. 村民們聚集在山腳下的香火地,一起祭拜神明。
2. 那座古廟是此地最熱鬧的香火地,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和朝拜者。
3. 她将祖輩的照片和骨灰放置在殿堂的香火地上,表示對祖宗的敬意。
1. 香爐:放置香火的器具。
2. 祭拜:向神明或者祖宗表示敬意。
3. 神廟:供奉神明的廟宇。
廟宇、寺廟、祭壇。
普通場所、平常地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