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刻儉的意思、刻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刻儉的解釋

克儉;節儉。 碧野 《沒有花的春天》第八章:“他的女人象她母親一樣的刻儉。”《花城》1981年第6期:“又得她母親的刻儉,漸積下些錢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刻儉”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出現在古代文獻中。其核心含義是“極為節儉、儉省到苛刻的程度”。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刻儉”指生活作風極其儉樸,甚至達到嚴苛、吝啬的地步。其中:

二字組合後,強調遠超常人的節儉程度,隱含過度節制以緻缺乏人情味的貶義色彩。


二、古籍用例與語境

  1. 《新唐書·列傳》

    記載唐初名臣戴胄“性堅正,刻儉自處”,描述其生活簡樸近乎嚴苛,以身作則倡導清廉之風。

  2. 《宋史·食貨志》

    批評某些官員“務為刻儉,損下益上”,指其通過過度克扣民生資源充實國庫,反映該詞隱含的負面傾向。


三、近義詞辨析

詞彙 區别
節儉 中性詞,強調合理節約
吝啬 貶義詞,重在過度吝惜財物
刻儉 強調儉省至嚴苛,含貶義

四、權威辭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釋“刻儉”為:“苛刻儉省。謂生活極為儉樸,近乎吝啬。”

  2. 《辭源》(修訂本)

    注:“刻,嚴苛;儉,節省。指節儉至不近人情。”


五、文化背景

“刻儉”多見于史書對官吏品行的評價。古代儒家提倡“儉以養德”(《論語·述而》),但過度節儉被視為違背“中庸”之道。如司馬光《訓儉示康》強調“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同時警示“儉而不中禮則吝”。


“刻儉”是帶有批判性的古語詞,形容一種極端化的節儉行為,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褒貶傾向。

網絡擴展解釋

“刻儉”是一個漢語詞語,其核心含義為克儉、節儉,強調在生活或行為中注重節省、避免浪費。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二、引證與用法

  1. 文學作品中的用例
    作家碧野在小說《沒有花的春天》中寫道:“他的女人像她母親一樣的刻儉”,此處通過人物描寫體現節儉持家的品質。
    《花城》1981年刊文提到:“又得她母親的刻儉,漸積下些錢來”,進一步說明節儉與積累財富的關聯。

  2. 語境特點
    該詞多用于描述長期堅持的節儉習慣,常帶有褒義色彩,強調通過自律達成節約目的,而非單純的經濟拮據。

三、相關擴展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曆史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文學作品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敗臼柏招飽經風雨寶録柴桑門抽撥籌箸楚甲麤弱惡劄方張翡帷鳳臆負學高才大德公儀之操溝境栝子松寒江哼唷黃金勒華文畫獄叫勁絞缢節疤迥漢奎堂萊蕪撈一把憐忪落地簽證馬臉茫乎銘識凝旒牛倌旁遑嘌唱飄鄉掊克淺視乾式容縱僧統山叢商調上坡上尉的女兒善于失聲舒憂天力外地人頑皮窩玉遐标鮮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