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不解決問題,隻招緻危險。《資治通鑒·晉安帝義熙十三年》:“ 關中 華戎雜錯,風俗勁悍; 裕 欲以 荊 揚 之化,施之 函 秦 ,此無異解衣包火,張羅捕虎。” 清 唐訓方 《裡語徵實》卷下引作“解衣抱火”。
“解衣包火”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拼音與釋義
拼音為jiě yī bāo huǒ,字面意為“脫下衣服包裹火焰”,比喻采取不恰當的方法解決問題,反而會加劇危險或引發更大隱患。
2. 出處與典故
源自《資治通鑒·晉安帝義熙十三年》,原文提到:“裕欲以荊揚之化,施之函秦,此無異解衣包火,張羅捕虎。”。此處通過類比,強調強行改變複雜局勢可能適得其反。
3. 用法與結構
4. 近義詞
與“解衣抱火”同義,均指用錯誤方式應對危險。
5. 總結與應用
該成語強調解決問題需審慎,避免表面化處理。例如:試圖用高壓政策平息民怨,無異于解衣包火。實際使用時需結合語境,多用于書面或正式表達。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來源中的擴展内容。)
《解衣包火》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脫下衣服來包住火源。根據字面意思可以理解為消除危險或者隱藏起來。該成語通常用來形容人将危險事物隱蔽起來,使其不再對他人造成傷害。
《解衣包火》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解(部首:角,筆畫:9)
衣(部首:衣,筆畫:6)
包(部首:巳,筆畫:5)
火(部首:火,筆畫:4)
《解衣包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一個故事。相傳在戰國時期,有一位叫蒙恬的将軍,他在戰争中經常采用欺敵戰術,善于隱藏自己的實力和意圖。有一次,他與敵人交戰,為了避免對方發現他的軍隊規模龐大,他要求士兵們将衣服取下來包住火炬,模糊火源的光亮,從而使對方無法判斷他的真實兵力。這個故事後來演變成成語《解衣包火》。
《解衣包火》的繁體寫法為「解衣包火」。
古時候,《解衣包火》的漢字寫法與現在基本相同,沒有太大的變化。
1. 他為了保護自己的隱私,總是喜歡解衣包火。
2. 在政治鬥争中,有些人喜歡解衣包火,以掩蓋他們的真實意圖。
1. 解圍:擺脫困境。
2. 包藏:隱藏起來。
3. 衣袖:衣袖部分。
1. 包庇:掩護、保護。
2. 隱匿:隱藏、隱蔽。
暴露:公開、顯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