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閃倐 ”。1.指光亮忽明忽滅。 唐 皮日休 《九諷·紀祀》:“波閃倏兮 湘君 ,竹蕭疏兮帝子。” 元 黃溍 《曉行湖上》:“夤緣際餘景,閃倏多遺玩。” 清 杜濬 《初聞燈船鼓吹歌》:“東船西舫更交加,下視何繇覩寸瀾。偶然閃倐透水處,如金在鎔風掣電。”
(2).指物體忽隱忽現。 唐 宋之問 《遊陸渾南山答李舍人適》詩:“ 太和 亦崔嵬, 石扇 橫閃倐。”
(3).指事情變化不定。 明 陳繼儒 《讀書鏡》卷三:“夫一人之身,而乍賢乍佞,乍炎乍涼,人情閃倏,一至於此。”
“閃倏”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hǎn shū”,其核心含義與“快速變化的光影或動态”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光亮忽明忽滅
指光線或光芒在短時間内快速明暗交替,常用于描述火光、水波反光等場景。例如唐皮日休《九諷·紀祀》中“波閃倏兮湘君”()。
物體忽隱忽現
形容物體在視覺中短暫出現又消失的動态,如唐宋之問《遊陸渾南山答李舍人適》中“石扇橫閃倏”()。
事情變化不定
引申為事物或人情态度的快速轉變,如明代陳繼儒《讀書鏡》提及“人情閃倏”()。
如需更多例句或完整出處,可參考滬江詞典()及JSON中文網()。
《閃倏》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形容動作迅速、敏捷、神秘的樣子。
《閃倏》的拆分部首是皿和示,它的總筆畫數為12畫。
《閃倏》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邶風·柏舟》一篇中。在古代,人們常用形容動作敏捷的詞語來描繪柏舟行駛的速度。
《閃倏》的繁體字為「閃倏」。
古代漢字寫法中,閃倏的字形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由于信息有限,我們無法确定準确的古代寫法。
1. 小貓敏捷地閃倏着,追逐着飛舞的紙片。
2. 他的動作足夠閃倏,以至于無人能夠看清他的身影。
閃光、倏爾、倏忽、閃動、電光石火
迅速、敏捷、靈活、飛快
遲緩、緩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