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直的德行。 清 龔自珍 《送廣西巡撫梁公序》之三:“公有矩德,以蕝其外,正視繩行,無間其裡,必能正其人心矣。”
“矩德”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ǔ dé,其核心含義指正直的德行。以下為詳細解釋:
“矩德”融合了工具“矩”的規範性與“德”的道德性,既表達正直的品行,也暗含以标準約束自身行為的深層意義。如需進一步了解詞語的文獻用例,可參考清代相關典籍。
矩德是一個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中文詞彙,它代表着人們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它的本義是指用矩尺測量和制作方方正正事物的技能,而在引申中,矩德也指代一個人的行為規範,包括道德、品德和修養等方面。
矩德由兩個部首組成,從左至右分别是“矢”(shǐ,表示箭)和“彳”(chì,表示行走)。矢在《康熙字典》中屬于象形字,它表示箭矢的形狀;彳則屬于會意字,它表示兩隻腳步行的樣子。矩德的總筆畫數為12畫。
矩德一詞最早是出現在《周易·坤》卦中:“萬物貞矣。”其中“矜”原指合度,即用矩尺正确測量和制作方方正正的事物。“德”則指道德和行為規範。後來,“矜德”逐漸演變為“矩德”,成為中文詞彙。
矩德在繁體中文中的字形為「矩德」,與簡體中文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矩德的字形有所不同。以《說文解字》為例,矩的古字形為“匚”(fāng)加上“矢”,表示在匚内畫出箭矢的形狀;德的古字形則為“復”(fù),表示通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來獲得道德。
1. 他以身作則,是一個充滿矩德的人。
2. 領導對他的矩德給予了高度贊揚。
1. 矩陣(jǔ zhèn):數學中表示已排列成行列形式的數、字符或矩形排列的事物。
2. 矩形(jǔ xíng):數學中指兩組平行線段組成的四邊形。
1. 道德(dào dé):人們遵循的行為準則和道義。
2. 品德(pǐn dé):個人的道德品質和行為規範。
1. 放蕩(fàng dàng):指人不拘束、放縱、不守規矩。
2. 惡習(è xí):不良的習慣和品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