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弓旌的意思、弓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弓旌的解釋

(1).弓和旌。古代征聘之禮,用弓招士,用旌招大夫。《左傳·昭公二十年》:“昔我先君之田也,旃以招大夫,弓以招士。”《孟子·萬章下》:“敢問招虞人何以?曰:‘以皮冠,庶人以旃,士以旂,大夫以旌。’”後遂以“弓旌”泛指招聘賢者的信物。《古文苑·邯鄲淳<後漢鴻胪陳君碑>》:“ 初平 之元,禁罔蠲除,四府并辭,弓旌交至。” 章樵 注:“弓旌,所以招聘賢者。” 唐 窦常 《早發金鈎店寄奚十唐大二茂才》詩:“寄謝金門侶,弓旌誤見招。”

(2).借指延聘。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羅邺》:“ 崔安潛 侍郎廉問 江西 , 鄴 適飄蓬 湘 浦 間, 崔 素賞其作,志在弓旌,竟為幕吏所沮。” 清 顧炎武 《與王虹友書》:“流寓 關 華 ,已及二載,幸得栖遲泉石,不與弓旌。”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弓旌”是古代漢語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本義與曆史淵源

  1. 基本釋義
    指古代征聘賢士的兩種信物:弓用于招士,旌(旗幟)用于招大夫。這一制度源于《左傳·昭公二十年》和《孟子·萬章下》的記載,如《左傳》提到“弓以招士,旃以招大夫”。

  2. 文化背景
    古代統治者根據不同身份使用不同信物:士人(低級貴族)以弓為征召标志,大夫(高級官員)則以旌旗為象征。這一差異體現了等級禮制,如《孟子》補充“庶人以旃,士以旂,大夫以旌”。

二、引申與後世用法

  1. 象征意義
    後引申為延聘賢才的行為或象征。例如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中用“弓旌”代指對人才的延攬,南朝任昉《宣德皇後令》也以“首應弓旌”表達受聘之意。

  2. 現代語境
    部分現代解釋(如)擴展其含義,形容“英雄壯麗的風采”,但此用法較少見于經典文獻,可能是基于本義的比喻性延伸。

三、使用場景

建議:若需深入研究,可查閱《左傳》《孟子》原文,或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弓旌

弓旌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弓”和“旌”兩個部分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弓”是這個漢字的部首,表示弓弦的形狀。它由3個筆畫組成。

“旌”是弓旌的右邊部分,表示旗幟。它由6個筆畫組成。

來源:

弓旌最初是指戰争中用于标識指揮的旗幟,用于指示行軍的方向和節奏。後來引申為宣揚事物或宣布信息的象征。現在多用來比喻有威望的人或事物。

繁體:

在繁體中,弓旌的寫法為「弓旌」,與簡體寫法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弓旌的形狀有一些變化,但整體結構基本相同。

例句:

他是教育界的弓旌,深受學生和家長的尊敬。

組詞:

弓手、弓箭、旌旗、弓道、标旗

近義詞:

旗幟、象征、标志、代表

反義詞:

平凡、普通、無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