鞴绁的意思、鞴绁的詳細解釋
鞴绁的解釋
1.亦作"鞴绁"。
2.鞴以蹲鷹,绁以牽狗。借指纨袴子弟放浪遊樂的生活。
詞語分解
- 鞴的解釋 鞴 è 把鞍辔等套在馬身上。 〔鞲鞴〕見“ 古代的鼓風吹火器。鞲”。 筆畫數:; 部首:革; 筆順編號:
- 绁的解釋 绁 (紲) è 繩索,系牲口的缰繩:大绁(粗大的繩索)。缧绁(捆綁犯人的繩索)。羁绁(馬辔,喻束縛)。 系,拴:绁馬。“绁子嬰于轵塗”。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鞴绁”是一個較為罕見的古漢語詞彙,需拆解為“鞴”和“绁”分别解釋:
-
鞴(bèi)
指古代鼓風吹火器上的皮囊,類似風箱。例如《天工開物》中記載的“水鞴”即水力鼓風裝置。後也引申為裝備馬具,如“鞴馬”(給馬套鞍辔)。
-
绁(xiè)
本義為繩索,特指系縛、拘束。如《論語》中“雖在缧绁之中”(指被囚禁)。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書面語,如“羁绁”(束縛)。
組合含義推測:
“鞴绁”可能指“馬具與繩索”,或隱喻“被束縛的狀态”。但因該詞未見于常見古籍或現代詞典,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建議提供更多上下文,或确認是否為“鞲绁”“鞴紲”等異體寫法。
網絡擴展解釋二
《鞴绁》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鞴绁(bèi xiè)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用于風動、踏實的農具。鞴即晾曬谷物的工具,绁即用于石磨推磨、口磨等農具。綜合來說,鞴绁是農村中農事生産過程中常見的一種農具。
拆分部首和筆畫:
《鞴绁》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革(gé)和龍(lóng),分别位于左右兩側。它一共包含11個筆畫。
來源:
鞴绁一詞最早出現于《禮記·明堂憲問》。《韻會》中解釋其來源為:“鞴,晾曬也;绁,口磨也。”可見,鞴绁在古代就已經被用于農村農事生産。
繁體:
對應的繁體字為《鞴纈》,字形保留了原有的意義和結構。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鞴绁的漢字寫法稍有不同。具體來說,鞴的寫法是“缶”,也有使用“罴”的情況;绁的寫法是“韋”。
例句:
1. 農村的農民經常使用鞴绁來處理谷物。
2. 奶奶告訴我,鞴绁是祖輩們的重要工具。
組詞:
鞴绁作為一個名詞,一般不與其他詞組合成組詞。
近義詞:
鞴绁的近義詞可能有其他一些舊時農具的名稱,例如:石磨、推磨、曬谷器等。
反義詞:
由于鞴绁是用于農事生産的工具,因此沒有明顯的反義詞。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