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租稅。《清會典事例·戶部·關稅禁令》:“ 粵東 洋商承保稅餉,向來僅憑一二商人保舉準充。”
“稅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所差異,主要可從以下兩方面理解:
廣義解釋
由“稅”(國家征收的財政收入)和“饷”(國家發放的工資或軍費)組成,合指財政收支的總和,反映國家或個人的經濟狀況。例如,描述國家財政平衡時可用此詞。
狹義解釋
多指租稅,即政府向民衆征收的賦稅。例如《清會典事例》中提到的“粵東洋商承保稅饷”,即指商人繳納的關稅類稅款。
明代軍事用途
明朝為應對邊防軍費開支,對海上貿易征稅以充軍饷,稱為“稅饷”。例如隆慶年間開放海禁後,通過征收洋稅補充軍費。
清代關稅管理
清代沿用此詞,特指商業稅或關稅,如《清會典事例》中提及的保稅饷制度。
現代語境中,“稅饷”較少使用,更多以“稅收”“財政收支”等詞彙替代。但在曆史文獻或特定讨論中,仍可能涉及這一術語。
稅饷既可指廣義的財政收支,也可特指曆史上的租稅或軍費來源,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清會典事例》等曆史文獻。
稅饷是一個常見的詞彙,它的意思是國家收取的賦稅和征收的其他款項。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 “禾” 和 “魚”,總計11畫。稅饷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字,其繁體寫法為「稅餉」。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稅饷的古時候漢字寫法為「稅餉」,其中“稅”字的寫法代表着對土地和農作物的賦稅,“餉”字表示按時供應貢品。這兩個字合在一起就表示了國家征收的各種稅款和貢品。
以下是稅饷的一些例句:
除了稅饷之外,還有一些相關的詞彙:
稅饷作為繁榮國家財政的重要支柱,對于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公共事業建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納稅人的合理繳納稅款有助于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務,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而稅收管理的規範與公正也是确保稅饷發揮應有作用的前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