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弓和旌。古代征聘之礼,用弓招士,用旌招大夫。《左传·昭公二十年》:“昔我先君之田也,旃以招大夫,弓以招士。”《孟子·万章下》:“敢问招虞人何以?曰:‘以皮冠,庶人以旃,士以旂,大夫以旌。’”后遂以“弓旌”泛指招聘贤者的信物。《古文苑·邯郸淳<后汉鸿胪陈君碑>》:“ 初平 之元,禁罔蠲除,四府并辞,弓旌交至。” 章樵 注:“弓旌,所以招聘贤者。” 唐 窦常 《早发金钩店寄奚十唐大二茂才》诗:“寄谢金门侣,弓旌误见招。”
(2).借指延聘。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罗邺》:“ 崔安潜 侍郎廉问 江西 , 鄴 适飘蓬 湘 浦 间, 崔 素赏其作,志在弓旌,竟为幕吏所沮。” 清 顾炎武 《与王虹友书》:“流寓 关 华 ,已及二载,幸得栖迟泉石,不与弓旌。”
“弓旌”是古代汉语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基本释义
指古代征聘贤士的两种信物:弓用于招士,旌(旗帜)用于招大夫。这一制度源于《左传·昭公二十年》和《孟子·万章下》的记载,如《左传》提到“弓以招士,旃以招大夫”。
文化背景
古代统治者根据不同身份使用不同信物:士人(低级贵族)以弓为征召标志,大夫(高级官员)则以旌旗为象征。这一差异体现了等级礼制,如《孟子》补充“庶人以旃,士以旂,大夫以旌”。
象征意义
后引申为延聘贤才的行为或象征。例如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中用“弓旌”代指对人才的延揽,南朝任昉《宣德皇后令》也以“首应弓旌”表达受聘之意。
现代语境
部分现代解释(如)扩展其含义,形容“英雄壮丽的风采”,但此用法较少见于经典文献,可能是基于本义的比喻性延伸。
建议:若需深入研究,可查阅《左传》《孟子》原文,或参考《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
弓旌是一个汉字词语,由“弓”和“旌”两个部分组成。
拆分部首和笔画:
“弓”是这个汉字的部首,表示弓弦的形状。它由3个笔画组成。
“旌”是弓旌的右边部分,表示旗帜。它由6个笔画组成。
来源:
弓旌最初是指战争中用于标识指挥的旗帜,用于指示行军的方向和节奏。后来引申为宣扬事物或宣布信息的象征。现在多用来比喻有威望的人或事物。
繁体:
在繁体中,弓旌的写法为「弓旌」,与简体写法相同。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弓旌的形状有一些变化,但整体结构基本相同。
例句:
他是教育界的弓旌,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尊敬。
组词:
弓手、弓箭、旌旗、弓道、标旗
近义词:
旗帜、象征、标志、代表
反义词:
平凡、普通、无名
矮纸板官北渚垂翅错钱打撺单线联系笃励反古芳颜騑服封縢分移负违斧凿痕藁砧閤门公利勾绘贵侈晷景归嬉含嘉仓喊呀合杀红壤换热器胡床加班费将军江鲤解钱褯子京省祭史跨制窥睨帘视壁听离剌蛮鴃民累蔫蔫赔嫁破瓦穷高讫繄缺短人经赡助设岗审谋深入不毛蛇蚓释驾石尉输理司用速独頽折献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