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生活所需須求他人供給,即靠他人生活。《古今小說·滕大尹鬼斷家私》:“隻恨自己老了,等不及 重陽 兒成人長大,日後少不得要在大兒子手裡讨針線。”《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公子暗想:在這奴才手裡讨針線,好不爽利,索性将皮箱搬到院裡,自家便當。”
“讨針線”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權威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基本詞義
該詞字面指“索取針線”,實際引申為依靠他人供給生活所需,常用于形容經濟上無法獨立、需依附他人生活的狀态。例如《喻世明言》中描述老人因年老需依賴兒子生活,即用“日後少不得要在大兒子手裡讨針線”表達這種無奈。
詞語結構
由動詞“讨”(索取)與名詞“針線”(象征生活必需品)構成,通過借代手法表現經濟依附關系。類似現代漢語中“伸手要錢”的表達。
語境與用法
多見于明清小說,常暗含被動處境。如《警世通言》中公子感歎“在這奴才手裡讨針線,好不爽利”,體現受制于人的窘迫。
社會背景
古代女性或弱勢群體因缺乏經濟自主權,常需通過縫紉等勞動換取生存資源,“針線”成為生存依賴的象征符號。
典型例句:
該詞現已罕用,多出現于古典文學研究或特定方言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其曆史演變,可參考《喻世明言》《金瓶梅》等文獻原文。
《讨針線》是一個四字詞語,主要用來形容一個人懶散,不願意動手做事情的狀态。它可以拆分為“讨”、“針”、“線”三個部分。
“讨”字的部首是言字旁,總共有5個筆畫,它的意思是請求、索取。在這個詞語中,它表示一種乞求的動作。
“針”字的部首是金字旁,總共有9個筆畫,它的意思是用來縫合織物的工具。
“線”字的部首是糸字旁,總共有6個筆畫,它的意思是由纖維構成的條狀物,主要用于縫紉。
《讨針線》這個詞來源于中國民間民謠,用來形容一個人非常懶散,連最基本的縫紉都不願意動手做。
在繁體字中,“讨”字與簡體字保持一緻,而“針”字和“線”字的形狀稍有變化,但意思相同。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多采用“討針線”的形式,部分古代文獻也會寫作“討鈎線”。這些寫法與現代的簡體字略有不同,但仍保持了相同的意義。
在句子中的用法,我們可以說:“他真是個讨針線的家夥,什麼事情都不肯親自動手。”
一些與《讨針線》相關的組詞包括:“讨好”、“針線活”等。其中,“讨好”表示努力取悅别人,争取對方的喜愛;而“針線活”指的是縫紉工作。
《讨針線》的近義詞有:“懶散”、“不願動手”等;反義詞則可以是“勤勞”、“勤懇”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