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尾巴系着火炬的象。《左傳·定公四年》:“ 鍼尹固 與王同舟,王使執燧象以奔 吳 師。” 杜預 注:“燒火燧繫象尾,使赴 吳 師,驚卻之。” 北周 庾信 《周柱國大将軍纥幹弘神道碑》:“靈龍更起,燧象還燃。” 唐 孔紹安 《結客少年場行》:“ 吳 師驚燧象, 燕 将警奔牛。”
(2).以喻指大火。 明 劉基 《贈杜安道》詩:“火龍熺燄絳天衢,燧象豗煙煎地府。”
“燧象”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需結合曆史文獻和語境綜合理解:
字面解釋
指尾巴系着火炬的象。這一用法源于古代戰争中的戰術,通過點燃系在象尾的火炬驅趕象群沖擊敵軍。例如《左傳·定公四年》記載:“王使執燧象以奔吳師”,即楚王用燧象戰術對抗吳國()。
構詞解析
軍事戰術
燧象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特殊戰法,通過火攻制造混亂。唐代孔紹安在《結客少年場行》中寫道:“吳師驚燧象,燕将警奔牛”,以燧象渲染戰争的激烈場景()。
比喻大火
明代劉基的《贈杜安道》用“燧象豗煙煎地府”形容火勢猛烈,将燧象與燃燒的意象關聯()。
部分資料(如)提到“燧象”象征學問、技術的傳承,但此說法較少見于權威典籍,可能為現代引申義,需謹慎參考。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左傳》《周柱國大将軍纥幹弘神道碑》等文獻,或訪問查字典()獲取更多例句。
《燧象》是一個由2個漢字組成的詞語,由燧和象兩個字組成。
《燧象》的第一個字是“燧”,它的部首是火,總筆畫數為19。
《燧象》的第二個字是“象”,它的部首是象,總筆畫數為11。
《燧象》一詞的來源非常古老,最早可追溯至《周禮·春官宗伯·大司樂》中。燧象在古代表達“蔔術”的含義,指的是利用燧石來蔔筮,來推測未來的吉兇。此外,它還可以指“起源、開端”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燧象的寫法與簡體字一緻。
在古代使用繁體字的時候,燧象的寫法并沒有發生變化。
1. 他拿起燧石,用來點燃篝火。
2. 燧象無往不利,他的生意也越做越好。
1. 燧石
2. 燧發器
3. 燧人氏
燧象的近義詞為“啟示”、“開端”等。
燧象的反義詞為“終結”、“結束”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