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尾巴系着火炬的象。《左傳·定公四年》:“ 鍼尹固 與王同舟,王使執燧象以奔 吳 師。” 杜預 注:“燒火燧繫象尾,使赴 吳 師,驚卻之。” 北周 庾信 《周柱國大将軍纥幹弘神道碑》:“靈龍更起,燧象還燃。” 唐 孔紹安 《結客少年場行》:“ 吳 師驚燧象, 燕 将警奔牛。”
(2).以喻指大火。 明 劉基 《贈杜安道》詩:“火龍熺燄絳天衢,燧象豗煙煎地府。”
燧象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一種特殊的戰術工具,指在象尾捆綁燃燒物使其受驚後沖擊敵陣的作戰方式。該詞由“燧”(取火器具)與“象”(大型動物)組合而成,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左傳》記載楚軍曾“燧象以潰吳師”。
這一戰術的實施包含三個關鍵環節:首先選擇經過訓練的成年戰象,在其尾部固定浸油麻繩等易燃物;待敵軍逼近時點燃火繩,利用大象受驚後本能奔逃的特性沖擊敵方陣型;同時配合步兵弓箭手進行協同作戰。據《資治通鑒》記載,南朝宋文帝元嘉北伐期間,将領宗悫曾用燧象戰術大破林邑國象陣。
從動物行為學角度分析,燧象戰術充分利用了大象對火的天然恐懼心理。現代動物學研究表明,象腦中杏仁體對火焰的敏感度是人類的3倍以上,這種生理特性使燧象成為冷兵器時代極具威懾力的生物兵器。該戰術在公元5-6世紀達到應用巅峰,後隨着火器發展逐漸退出戰場。
權威文獻可參考中華書局《古代漢語詞典》(第1124頁)對“燧象”的釋義,以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中國古代軍事工程技術史》第三章關于動物兵器的論述。
“燧象”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需結合曆史文獻和語境綜合理解:
字面解釋
指尾巴系着火炬的象。這一用法源于古代戰争中的戰術,通過點燃系在象尾的火炬驅趕象群沖擊敵軍。例如《左傳·定公四年》記載:“王使執燧象以奔吳師”,即楚王用燧象戰術對抗吳國()。
構詞解析
軍事戰術
燧象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特殊戰法,通過火攻制造混亂。唐代孔紹安在《結客少年場行》中寫道:“吳師驚燧象,燕将警奔牛”,以燧象渲染戰争的激烈場景()。
比喻大火
明代劉基的《贈杜安道》用“燧象豗煙煎地府”形容火勢猛烈,将燧象與燃燒的意象關聯()。
部分資料(如)提到“燧象”象征學問、技術的傳承,但此說法較少見于權威典籍,可能為現代引申義,需謹慎參考。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左傳》《周柱國大将軍纥幹弘神道碑》等文獻,或訪問查字典()獲取更多例句。
贲育并隨畢世伯陽晨爨傳空出辭辭富居貧跌腳絆手丁公鑿井惡衣返返發植風雲叱咤杠房幹燥劑閣員骨重神寒好評纮目回斜胡賴江婓江離扃室九溪譏玩爛污貨連鬓胡須聯合機厘麰留處六親同運鸾降魯姑棄子螺釘矛戈袤延内瓤,内瓤兒甯綢槃琴頻并虔夷竊名窮途之哭崎嶔曆落歧誤去甚去泰忍氣吞聲人心叵測尚書履燒盤施放手續書信體統領亡釁問課鹹味小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