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直言不諱地指斥君上過錯。 唐 李商隱 《為绛郡公祭宣武王尚書文》:“粉闈假道,諫署揚輝。吾寧訐訕,時好依違。”
“讦讪”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詞義解釋
指直言不諱地指斥君主的過錯,常見于古代臣子進谏的語境中。該詞由“讦”(揭發、攻擊)和“讪”(譏諷、指責)組合而成,帶有直言批判的意味。
文獻例證
唐代李商隱在《為绛郡公祭宣武王尚書文》中寫道:“吾甯讦讪,時好依違”,意為甯可直言君主過失,也不願迎合時俗。
使用特點
注意: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該詞,需注意與“讪讪”(難為情的樣子,如《紅樓夢》中“讪讪的笑”)區分。
以上釋義綜合了古籍用例及詞典解釋,具體語境需結合文獻分析。
讦讪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互相揭發對方的過失或缺點,進行非正義的攻擊和诋毀。
該詞的拆分部首是言和䜌,總共有11個筆畫。
讦讪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一種社會行為,人們通過揭露他人的缺點和過失來擡高自己的地位和聲譽。這種行為在文人雅士和官員之間尤為常見。
讦讪的繁體字為「訐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讦讪可以寫作「覸譱、訐訕、訐譕」等。
1. 他總是喜歡讦讪别人,以顯示自己的聰明才智。
2. 不應該用讦讪的手段來攻擊他人,這種行為是不道德的。
讦讪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新的詞彙,如讦讪不已、讦讪聽聞等。
讦讪的近義詞包括中傷、诽謗、攻擊。
讦讪的反義詞可以是褒揚、贊美、稱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