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艱危。 唐 柳宗元 《先太夫人河東縣太君歸祔志》:“為禍為逆,又頑很而不得死,逾月逾時,以至于今。”
(2).兇惡而暴戾。《明史·雲南土司傳一·澂江》:“近郡之 羅羅 ,性雖頑狠,然恭敬上官。”
(3).形容險惡。 宋 範成大 《吳船錄》卷下:“兩岸大石連延,蹲踞相望,頑很之态,不可狀名。”
"頑很"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其含義可從字源和古籍用例中解析如下:
頑很(wán hěn)形容人頑固兇暴、桀骜不馴。
二字組合強調性格的刁頑與暴戾,常見于古籍中對人性情的批判。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杜預注:"心不則德義之經為頑,口不道忠信之言為嚚。" 雖未直接使用"頑很",但"頑"的釋義奠定了該詞貶義基調。
來源:中華書局《春秋左傳注》
唐代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
描述軍閥郭晞部卒暴行:"邠人偷嗜暴惡者,卒以貨竄名軍伍中,則肆志,吏不得問……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嗛,辄奮擊折人手足,椎釜鬲甕盎盈道上,袒臂徐去,至撞殺孕婦人。" 此段雖未用"頑很",但所繪惡行恰為該詞典型表現。
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柳宗元集》
清代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原君》
批判君主專制:"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屠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 其中對統治者固私暴行的刻畫,與"頑很"之内涵相通。
來源:中華書局《黃宗羲全集》
詞彙 | 核心差異 | 古籍用例 |
---|---|---|
頑很 | 兼具固執與兇狠 | 《宋史》:"性頑很,不循法度" |
桀骜 | 側重傲慢不馴 | 《史記》:"桀骜不欲朝" |
刁頑 | 強調狡詐頑固 | 《水浒傳》:"刁頑之徒" |
該詞屬書面語遺存,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論述中。若需現代漢語替代,可依語境選用:
注:因"頑很"為冷僻古語,現代詞典收錄有限,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及《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考訂,例證援引經典史籍原文以證其用。
“頑很”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綜合搜索結果中的解釋,可歸納為以下三方面:
艱危、艱難險阻
多用于描述處境或形勢的艱險危難。例如唐代柳宗元在《先太夫人河東縣太君歸祔志》中寫道:“為禍為逆,又頑很而不得死”,此處“頑很”即指艱危的境遇。
兇惡暴戾
可寫作“頑狠”,形容人或性情兇殘、固執難馴。《明史·雲南土司傳》提到“羅羅性雖頑狠”,即用此義項描述當地部族的強悍性格。
形容自然環境的險惡
宋代範成大在《吳船錄》中以“頑很之态”描繪兩岸怪石嶙峋的險峻景象,此處引申為自然環境的險惡奇崛。
補充說明
半生半熟避課鄙吝複萌播獲倡飲成冠盜法道奇道銜等類等殺等溫線雕蟲末技飛米轉刍飛礮飛啟飛砂轉石封資修官飯光燈貴耳賤目過多鼓盞漢子和沖華凈惶越江總桀俊靜悍金價津途基岩具在苦況括發朗清連嵝裂兆立馬良久麟子鳳雛黎物龍翼祿豢綸恩萌人明茂泥菩薩牛旁強化乾熯旗牓三大改造珊珊石心木腸水吊子特拜湉湉抟扶信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