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凹鏡。 清 陳澧 《東塾讀書記·諸子書》:“ 特夫 雲:‘經(《墨經》)下所雲:“臨鑑而立,景到。”謂窪鏡也。’ 澧 案《經説》下雲:‘足敝下光,故成景於上;首敝上光,故成景於下。’此解窪鏡照人影倒之故也。”
關于“窪鏡”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窪鏡”是漢語中一個古語詞彙,指凹面鏡(即反射面為凹陷的曲面鏡),屬于古代光學器具的一種描述。其拼音為“wā jìng”,注音符號為“ㄨㄚ ㄐㄧㄥˋ”。
古代文獻中的記載
根據清代學者陳澧《東塾讀書記·諸子書》的引述,《墨經》曾提到“臨鑒而立,景到”(靠近鏡面站立時,影像倒置),并解釋這種現象與窪鏡(凹鏡)的光學特性相關。例如,當光線從足部向上反射或頭部向下反射時,會形成倒置的影像。
現代解釋
從物理學角度,凹面鏡的反射面呈凹陷狀,具有聚光特性。其成像規律取決于物體與鏡面焦點的位置關系:
備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更多以“凹面鏡”或“凹鏡”表述。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光學原理,可參考幾何光學相關文獻。
窪鏡是指一種凹凸不平、表面不平整的鏡子,其鏡面上存在凹陷的部分,因此能夠扭曲或放大物體的形象。
窪鏡一詞的部首是氵(三點水)和鏡(钅部,表明它是和金屬相關的物品)。
窪鏡的筆畫數為14畫。
窪鏡一詞來源于古代小說《水浒傳》中的一個故事,故事中有一個叫做窪岩的山洞,山洞的岩壁上有一面凹凸不平的鏡子,這面鏡子被稱為窪鏡。窪鏡通過其特殊的形狀和表面設計,使得鏡面上的物體産生膨脹或扭曲的視覺效果。
窪鏡的繁體字為窪鏡。
在古時候,窪鏡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對于窪鏡這個詞,目前沒有具體的古代寫法可參考。
1. 我們家裡有一面窪鏡,孩子們總是喜歡看着自己的扭曲形象玩耍。
2. 用窪鏡看自己的臉,感覺臉上的瑕疵都被放大了。
窪鏡的組詞有:曲面窪鏡、凹凸窪鏡、扭曲窪鏡等。
窪鏡的近義詞有:變形鏡、畸變鏡。
窪鏡的反義詞是平面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