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寺院中召集僧尼吃飯的磬聲。 南朝 陳 沉炯 《同庾中庶肩吾周處士弘讓遊明慶寺》詩:“馴烏逐飯磬,狎獸繞禪牀。”
“飯磬”是佛教寺院中用于召集僧尼用餐時敲擊的磬聲,屬于宗教儀式中的一種信號工具。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飯磬是寺院在齋飯前敲擊的磬,用以通知僧衆集合用餐。其名稱來源于“飯”(齋食)與“磬”(打擊樂器)的結合,特指與飲食相關的宗教信號。
功能與使用場景
在佛教傳統中,飯磬的作用類似于其他寺院信號工具(如鼓、闆),但更集中于用餐場景。例如,南朝陳代詩人沈炯的詩句“馴烏逐飯磬,狎獸繞禅床”,描述了磬聲對周圍動物的吸引,側面反映了其日常應用。
曆史與文化背景
其他解釋争議
有少數資料提到“飯磬”作為成語指代“生計”(如飯碗),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傳。
“飯磬”的核心含義與佛教儀式緊密相關,是研究宗教文化和古代樂器演變的重要切入點。如需擴展了解,可查閱權威佛教典籍或寺院制度相關文獻。
《飯磬》是一個漢字詞彙,意為用于敲擊飯碗的瓷器或金屬器具。
飯磬的部首是“钅”(金屬),它的筆畫數為13。
飯磬這個詞的來源可能與古代的飯食文化有關。磬是一種古代的打擊樂器,形似鐘狀,用來作為祭祀儀式中的音樂演奏工具,寓意吉祥。飯磬則是用于敲擊飯碗的器具,可能是受到磬的啟發,用于表達飯食的重要性和吉祥。
飯磬的繁體字是「飯磬」。
古代的飯磬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具體資料不詳。
1. 他用飯磬敲擊飯碗,表示對飯菜的滿意程度。
2. 飯磬的清脆聲音使整個餐廳充滿了歡樂的氛圍。
飯具、飯碗、磬聲。
餐器、碗具、食器。
酒杯、茶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