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粽的意思、楚粽的詳細解釋
楚粽的解釋
即粽子。相傳 屈原 五月五日投 汩羅江 死, 楚 人哀之,于此日以竹筒盛米投水以祭,後因稱粽子為 楚 粽。 唐 沉亞之 《五月六日發石頭城步望前船示舍弟兼寄侯郎》詩:“蒲葉 吳 刀緑,筠筒 楚 粽香。”參閱 南朝 梁 吳均 《續齊諧記》。
詞語分解
- 楚的解釋 楚 ǔ 落葉灌木,鮮葉可入藥。枝幹堅勁,可以做杖。亦稱“牡荊”。 古代的刑杖,或學校撲責學生的小杖:捶楚。夏楚。楚掠(拷打)。楚撻(拷打)。 中國春秋時國名:楚天(楚地的天空。因楚在南方,亦泛指南方天
- 粽的解釋 粽 ò 〔粽子〕用箬葉或葦葉裹糯米做成的多角形的食品。亦稱“角黎”。 筆畫數:; 部首:米;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楚粽”是粽子的别稱,其名稱來源與屈原的傳說密切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
詞義與起源
楚粽即傳統食物粽子,因起源于楚國地區而得名。據記載,屈原于五月五日投汩羅江自盡後,楚國百姓哀痛不已,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祭祀,後逐漸演變為以粽葉包裹糯米的食物形式,故稱“楚粽”。
-
曆史文獻佐證
唐代詩人沈亞之在《五月六日發石頭城步望前船示舍弟兼寄侯郎》中寫道:“蒲葉吳刀綠,筠筒楚粽香”,直接以“楚粽”指代粽子,印證了這一名稱的早期使用。
-
文化内涵
該詞不僅指食物,更承載了楚地人民對屈原的紀念情感。竹筒投米的祭祀行為,逐漸發展為端午節食粽的習俗,成為中華文化中緬懷先賢的象征符號。
-
名稱演變
現代普遍稱“粽子”,而“楚粽”更多出現在文學或曆史語境中,強調其地域起源與傳統淵源。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詩詞或習俗細節,可參考《續齊諧記》等古籍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楚粽(chǔ zòng)一詞具有以下含義和特點:
拆分部首和筆畫:楚字由“木”(mù)和“者”(zhě)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11個筆畫。
來源:楚粽一詞源于中國傳統的端午節食品——粽子。粽子是用糯米等食材做成的一種三角錐形的食物,外層通常由竹葉包裹而成。而楚粽則是指特别出産于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帶)的粽子。
繁體:楚粽的繁體字為楚糉。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楚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其中的“木”部分通常寫作“木頭”,而“者”部分則寫作“主”或“㿁”,其整體形狀更加圓潤。
例句:我買了一些楚粽來慶祝端午節。
組詞:楚韻(chǔ yùn)、楚劇(chǔ jù)、楚風(chǔ fēng)
近義詞:湖粽(hú zòng)、湖北粽(húběi zòng)
反義詞:北方粽(běi fāng zòng)、廣粽(guǎng zòng)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