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扪心無愧”是一個漢語成語,由“扪心”和“無愧”兩部分組成:
扪心
“扪”意為用手按、摸,“心”指胸口或内心,字面意思是“用手觸摸胸口”,引申為自我反省的動作。例如“扪心自問”即通過觸摸胸口象征性地拷問自己的良心。
無愧
“無”表示否定,“愧”指愧疚、羞慚,合意為“沒有感到愧疚的事”,強調内心坦蕩、沒有虧欠。
整體含義
指經過自我審視後,認為自己的行為或決定符合道義,沒有需要自責或羞恥的地方。常用于表達對自身品行的自信或對他人質疑的回應。
用法與語境
注意
此詞強調主觀的自我認知,實際行為是否真正符合外界道德标準需結合具體情境判斷。若需更權威的出處或例證,建議進一步查閱古籍或權威詞典。
《扪心無愧》是成語,形容一個人對自己的行為、品德等無愧于心,毫無愧疚感。
《扪心無愧》的拆分部首是手(扌)和心(忄)。根據筆畫統計,手有 4 畫,心有 4 畫,無有 4 畫,愧有 11 畫,共計 23 畫。
《扪心無愧》的來源可追溯到《南史·王僧辯傳》中的經典典故。當時有位女子水冶,美麗、聰慧,是當地人心目中的才女。有一次,水冶見到王僧辯,對他的才華和高尚的品德深為欽佩,于是感慨地說:“吾觀公謀國、圖民,扪心無愧。”意思是王僧辯所做的一切都無愧于心,沒有任何後悔。
《扪心無愧》的繁體字為懣心無愧。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扪的手部分寫作扌,心寫為忄。無愧則分别寫作曷,并各自帶上不同的偏旁部首。
他扪心無愧地接受了獎勵。
1. 扪心:仔細體察自己的心意,檢讨自己的行為。
2. 無愧:沒有愧疚感。
無懊悔、無羞愧、無愧色。
心懷愧疚、内疚不安、有愧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