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舞詠的意思、舞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舞詠的解釋

舞蹈歌詠。 南朝 宋 顔延之 《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夫方策既載,皇王之迹已殊;鐘石畢陳,舞詠之情不一。” 南朝 陳 徐陵 《孝義寺碑》:“謹勑豐碑,陳其舞詠。”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舞詠是漢語中一個富有文化内涵的複合詞,由“舞”與“詠”二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通過舞蹈與歌詠表達情感或贊頌事物。以下從釋義、源流及文化意蘊三方面分述:


一、字義解析

  1. 本義為“手舞足蹈”,《說文解字》釋:“舞,樂也。用足相背,從舛,無聲。”引申為以身體律動抒發情感,如《禮記·樂記》載:“嗟歎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段玉裁注本。

  2. 意為“長聲吟唱”,《說文》釋:“詠,歌也,從言永聲。”強調以聲韻傳遞情志,如《毛詩序》言:“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永歌之。”

    來源:《毛詩正義》,孔穎達疏。


二、詞義源流

“舞詠”一詞最早見于典籍對禮樂文化的記載:


三、文化意蘊

“舞詠”承載華夏禮樂精神,體現兩大核心:

  1. 抒情達意

    如《毛詩序》強調藝術源于情感外化:“情發于聲,聲成文謂之音”,舞詠正是“音”的具象化呈現。

  2. 頌美教化

    《文心雕龍·樂府》稱:“詩為樂心,聲為樂體,舞為樂形”,舞詠在古代兼具歌頌功德與教化民風的功能。

    來源:劉勰《文心雕龍》,人民文學出版社校注本。


四、現代釋義

現代漢語中,“舞詠”仍保留古典意涵,泛指通過舞蹈與歌唱相結合的藝術表現形式,常見于詩文或文化論述,如:

“春日宴遊,百姓舞詠升平。”(例仿古語)

權威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釋為“歌舞吟詠”。

網絡擴展解釋

“舞詠”是由“舞”和“詠”組合而成的詞語,指舞蹈與歌詠的結合,常用于描述以肢體動作和歌唱表達情感的藝術形式。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該詞字面可拆解為“舞”(舞蹈)和“詠”(歌唱或吟誦),合指通過身體動作與聲樂共同展現的藝術形式。例如南朝文獻提到“舞詠之情不一”,強調其情感表達的多樣性。

  2. 使用場景
    多用于形容古代或現代綜合藝術表演,如慶典、詩會等。例如南朝宋顔延之在《三月三日曲水詩序》中以“鐘石畢陳,舞詠之情不一”描述音樂與表演的融合。

  3. 延伸内涵
    部分文獻(如)将其視為成語,但更權威的《辭海》等來源僅标注為普通詞語,未列入成語範疇。其核心仍聚焦于藝術表演形式,而非比喻或引申義。

  4. 相關文獻
    南朝陳徐陵的《孝義寺碑》用“謹勑豐碑,陳其舞詠”記載儀式中的藝術場景,體現該詞在古代文化活動中的實際應用。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辭海》或《三月三日曲水詩序》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阿尼牓挂包金笨漢編蓬避人眼目參究草窠床公大行皇帝單絲不成線蹈躐大臧扼吭奪食惡山防空洞犯渾飯桌匪穴風從覆策尃濩韓壇毫管荷懼和氣畫廊黃箓醮剪春羅兼歲揭批京哈鐵路鯨寇拉家常瀾熳連茹陵邑麥收謾附門鼻兒判自貧疾麴孽人陳榮稱森蕭上壽疏不閑親樹揭訟駮蘇杭速印機踏虎車桃李滿天下騰焰飛芒屯厄無所作為鄉村詳的香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