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emperament;tincture;disposition]∶指人的生理、心理等素質,是相當穩定的個性特點
藝術家的氣質
(2) [demeanour;bearing]∶風度;模樣
隻是裝束氣質,帶些武氣。——《初刻拍案驚奇》
(1).指人的生理、心理等素質,是相當穩定的個性特點。 宋 張載 《語錄鈔》:“為學大益,在自求變化氣質。” 金 元好問 《送劉子東遊》詩:“ 劉郎 世舊出雄邊,生長 幽 并 氣質全。” 康有為 《大同書》戊部第一章:“既得為人,其聰明睿哲同,其性情氣質同。” 魯迅 《三閑集·柔石作<二月>小引》:“雖然我還無從明白其前因,是由于氣質的本然,還是戰後的暫時的勞頓。”
(2).風度;模樣。《初刻拍案驚奇》卷四:“ 程元玉 擡頭看時,卻是三十來歲的模樣,面顔也儘标緻,隻是裝束氣質,帶些武氣,卻是雄糾糾的。”《儒林外史》第二五回:“ 向知府 道:‘好個氣質,像正經人家的兒女。’”
(3).猶風骨。指詩文清峻慷慨的風格。《宋書·謝靈運傳論》:“自 漢 至 魏 ,四百餘年,辭人才子,文體三變。 相如 巧為形似之言, 班固 長於情理之説, 子建 、 仲宣 以氣質為體,并标能擅美,獨映當時。” 宋 司馬光 《和吳沖卿三哀詩》:“ 聖俞 詩七千,歷歷盡精絶,初無追琢勤,氣質稟清潔。”
(4).指氣體。 清 譚嗣同 《仁學》一:“譬於燭久爇則盡跋,非燭滅也,化為氣質、流質、定質也。”
氣質是漢語中表述個體特征與精神風貌的核心概念,主要包含以下四層含義:
一、基礎語義
指人的生理與心理特質綜合顯現的穩定特征。《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人的相當穩定的個性特點,如活潑、直爽、沉靜、浮躁等"。該釋義強調氣質受先天遺傳與後天環境雙重塑造的特性。
二、學科延伸
三、應用範疇
當代語境中,該詞延伸至對事物特性的描述,如建築氣質、城市氣質等審美評判。古漢語用例可見于《朱子語類》"陰陽是氣,五行是質",以及《黃帝内經》對體質類型的"陰陽二十五人"分類。
參考資料: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彭聃齡. 普通心理學.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張岱年. 中國哲學大辭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丁守和. 中華文化大辭典. 廣東人民出版社
漢典「氣質」詞條 https://www.zdic.net/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正蒙》 https://ctext.org/
“氣質”一詞在不同領域和語境中有多維度的含義,以下從心理學、中醫學及日常使用三個方面進行綜合解釋:
核心概念
氣質是個體與生俱來的心理特征,表現為情緒反應、行為方式及認知過程的強度、速度、靈活性等差異。例如,有人情緒爆發快但平複迅速,有人反應遲緩但持久。
古希臘學者希波克拉底将其分為四類:
特性
氣質具有先天穩定性,主要由神經系統特性決定,但長期環境塑造可使其發生緩慢變化。
中醫認為氣質源于胚胎期對“氣”的禀受差異,形成個體獨特的形神特質,表現為性格、智慧等先天傾向。例如,禀賦“陽剛之氣”者多豪邁,禀“陰柔之氣”者偏内斂。
日常生活中,氣質指綜合外在表現與内在修養形成的個人魅力,如:
無論是宋代張載提出的“變化氣質”修養論,還是現代心理學的氣質理論,均承認先天基礎與後天改造的雙重性。
安履白圭夫子飽學之士邊壘長王崇隆大海大腦殻大猷電铗砥墆低語動勞多次踾踧負星蛗螽高才大德臯檠函寄穢廉火甲金舄決腹絶嗣覽觀連鬓胡須連州龍仙芝啰飯螞蟥虐魃泥轼皮鞯頻送起炕苘麻塊情深似海讓退深劾時奧豕牢時師試聽守折雙枱水南山人水楊宿命袒肉通共瓦镫頑狠晚婆問寝誤攫金無僇象棊像心像意小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