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氣質的意思、氣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氣質的解釋

(1) [temperament;tincture;disposition]∶指人的生理、心理等素質,是相當穩定的個性特點

藝術家的氣質

(2) [demeanour;bearing]∶風度;模樣

隻是裝束氣質,帶些武氣。——《初刻拍案驚奇》

詳細解釋

(1).指人的生理、心理等素質,是相當穩定的個性特點。 宋 張載 《語錄鈔》:“為學大益,在自求變化氣質。” 金 元好問 《送劉子東遊》詩:“ 劉郎 世舊出雄邊,生長 幽 并 氣質全。” 康有為 《大同書》戊部第一章:“既得為人,其聰明睿哲同,其性情氣質同。” 魯迅 《三閑集·柔石作<二月>小引》:“雖然我還無從明白其前因,是由于氣質的本然,還是戰後的暫時的勞頓。”

(2).風度;模樣。《初刻拍案驚奇》卷四:“ 程元玉 擡頭看時,卻是三十來歲的模樣,面顔也儘标緻,隻是裝束氣質,帶些武氣,卻是雄糾糾的。”《儒林外史》第二五回:“ 向知府 道:‘好個氣質,像正經人家的兒女。’”

(3).猶風骨。指詩文清峻慷慨的風格。《宋書·謝靈運傳論》:“自 漢 至 魏 ,四百餘年,辭人才子,文體三變。 相如 巧為形似之言, 班固 長於情理之説, 子建 、 仲宣 以氣質為體,并标能擅美,獨映當時。” 宋 司馬光 《和吳沖卿三哀詩》:“ 聖俞 詩七千,歷歷盡精絶,初無追琢勤,氣質稟清潔。”

(4).指氣體。 清 譚嗣同 《仁學》一:“譬於燭久爇則盡跋,非燭滅也,化為氣質、流質、定質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氣質”一詞在不同領域和語境中有多維度的含義,以下從心理學、中醫學及日常使用三個方面進行綜合解釋:

一、心理學定義

  1. 核心概念
    氣質是個體與生俱來的心理特征,表現為情緒反應、行為方式及認知過程的強度、速度、靈活性等差異。例如,有人情緒爆發快但平複迅速,有人反應遲緩但持久。
    古希臘學者希波克拉底将其分為四類:

    • 膽汁質:熱情直率但易沖動(如李逵)
    • 多血質:靈活善交際但注意力易分散(如王熙鳳)
    • 黏液質:沉穩專注但缺乏靈活性(如唐僧)
    • 抑郁質:敏感細膩但耐受性低(如林黛玉)。
  2. 特性
    氣質具有先天穩定性,主要由神經系統特性決定,但長期環境塑造可使其發生緩慢變化。

二、中醫學視角

中醫認為氣質源于胚胎期對“氣”的禀受差異,形成個體獨特的形神特質,表現為性格、智慧等先天傾向。例如,禀賦“陽剛之氣”者多豪邁,禀“陰柔之氣”者偏内斂。

三、日常語境中的含義

日常生活中,氣質指綜合外在表現與内在修養形成的個人魅力,如:

四、東西方理論共通性

無論是宋代張載提出的“變化氣質”修養論,還是現代心理學的氣質理論,均承認先天基礎與後天改造的雙重性。

網絡擴展解釋二

氣質

《氣質》是一個描述一個人的個性特質和魅力的詞語,它可以用來表達一個人在言談舉止、儀态動作、氣質風格上所展示的獨特魅力和特點。

拆分部首和筆畫

《氣質》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第一個字“氣”是由氣部組成,它的拆分簡化為一從“氣”;第二個字“質”是由貝部和至部組成,它的拆分簡化為貝從“貝”和至從“至”,共計13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氣質》的來源可以追溯至先秦時期的《周易》。在《周易》中,氣質這個詞語用來描述一個人的性情和個性特點。

在繁體字中,氣字的傳統寫法為「氣」,質字的傳統寫法為「質」。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氣字的寫法與今天相似,隻是古代的氣字略有變化,即它的左下方的一橫稍微向右傾斜,呈現出一種斜劈的形狀。

質字在古代的寫法中,上方的至字改為“台”,下方的貝字沒有變化。

例句

1. 她的氣質高雅,舉止大方得體。

2. 他的氣質沉穩,給人一種可靠的感覺。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氣質飽滿、氣質溫和、氣質出衆、氣質不凡。

近義詞:風度、氣度、個性。

反義詞:庸俗、粗俗、低賤。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