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陵丘的意思、陵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陵丘的解釋

亦作“ 陵邱 ”。大丘;大阜。《墨子·節用中》:“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宮室之時,因陵丘堀穴而處焉。” 唐 韓愈 《赴江陵途中寄贈翰林三學士》詩:“颶起最可畏,訇哮簸陵丘。” 宋 司馬光 《陪同年吳沖卿登宿州北樓望梁楚之郊訪古作是詩》:“乘高極回望,坦坦無陵邱。”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陵丘”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líng qiū,主要用于形容地形特征。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1. 詞義
    指“大丘”或“大阜”,即高起的大土山或大型丘陵,多用于描述自然地貌。
    例如《墨子·節用中》提到:“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宮室之時,因陵丘堀穴而處焉。”意為古人曾依靠陵丘挖掘洞穴居住。

  2. 詞形變體
    亦寫作“陵邱”,兩者含義相同。


來源與用法

  1. 古籍引用
    該詞最早見于《爾雅·釋丘》:“如陵陵丘。”宋代邢昺注解為:“丘形如大阜者名陵丘。”
    唐代韓愈《赴江陵途中寄贈翰林三學士》中也用“颶起最可畏,訇哮簸陵丘”形容風浪對山陵的沖擊。

  2. 結構分析

    • 陵:本義為丘陵,引申為高大的山丘或陵墓(如“十三陵”);
    • 丘:指自然形成的小土山,合稱後強調地形的高聳與廣闊。

例句與場景

  1. 古文例句

    • “山陵丘阜,林叢險阻,可以伏匿而不見形者也。”
    • “乘高極回望,坦坦無陵邱。”(宋·司馬光)
  2.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在描述曆史地理或文學創作時仍可引用,例如:“這片陵丘見證了數千年的地質變遷。”


“陵丘”是一個偏書面化的詞彙,多用于古籍和特定語境中,核心含義指向自然形成的高大土山。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墨子》《爾雅》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陵丘

陵丘(líng qiū)一詞是由“陵”和“丘”兩個字組成的。它通常指的是位于山地或坡地上的小型山丘或高地。

拆分部首和筆畫

陵:由部首阜(fù)和兩個筆畫組成。

丘:由部首一(yī)和三個筆畫組成。

來源

陵丘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描述了古代人們在陵丘上舉行祭祀儀式的情景。

繁體

陵丘的繁體字為“不凌”,由繁體的“不”和“凌”兩個字組成。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陵丘的字形有所不同。例如,“陵”在篆書中寫作“⿺阝令”,在隸書中寫作“⿱巠令”。

“丘”在篆書中寫作“㠭”,在隸書中寫作“㠺”。

例句

他在陵丘上立下了一塊石碑,紀念他的祖先。

組詞

陵墓、陵園、陵寝、丘陵、丘壑

近義詞

山丘、山腳、山峰

反義詞

平地、低谷、河谷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