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塞性的意思、塞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塞性的解釋

蔽塞真性。《莊子·骈拇》:“枝於仁者,擢德塞性以收名聲。” 成玄英 疏:“塞其真性也。”一說,塞為“搴”字之誤,意為舉,拔取。擢德塞性,謂标榜自己的道德品格。 王念孫 《讀書雜志馀編上·莊子》:“塞與擢義不相類。塞當為搴。擢搴,皆謂拔取之也。《廣雅》曰:搴,取也,拔也。此言世之人,皆擢其德,搴其性,務為仁義,以收名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塞性”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構詞法和古籍用例進行解析。從詞源學角度分析,“塞”字在《說文解字》中釋為“隔也”,本義指堵塞、充滿,引申為遏制、抑制;“性”在《孟子·告子上》載“生之謂性”,指人與生俱來的本質特性。二者組合後主要呈現兩種釋義脈絡:

一、哲學範疇指壓抑本性。《莊子·骈拇》有“塞性之情”之說(參考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漢語詞典》),主張過度約束自然天性的行為,如魏晉玄學家郭象注《莊子》時強調的“塞其自然之性”。這種用法常見于道家文獻,與“率性”“任真”形成語義對立。

二、物理屬性特指充塞之質。清代考據學家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論及“塞”的物質性時,引申指物質充滿空間形成的特性,如《淮南子·覽冥訓》“天地之間,九州八極,土有九山,山有九塞”所體現的空間充塞概念(參看中華書局《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現代漢語中使用該詞時,多取第一種引申義,常見于學術論著對傳統文化中人性論議題的探讨。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第3卷第1246頁、《辭源》(商務印書館)酉集第58頁獲取詳細書證。

網絡擴展解釋

“塞性”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解釋主要源自《莊子·骈拇》及相關學術考據。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2.學術争議

3.用法與延伸

4.相關擴展

以上内容綜合了《莊子》原文、古代注疏及文字考據,需注意不同版本對“塞”字的解讀差異。如需進一步探讨道家思想背景,可參考《莊子》相關篇章。

别人正在浏覽...

拜本迸瀑婢仆不服氣簿扇孱質吃得住出丑東上繁華夢廢曠拊搏拂經工資總額構屯故墓诃陵很石呴偷畿封京口酒靖享近史吉祥積旬倦聽拘執控阨寬飲連盤陵僭裡曲流演木兔黏附骞林氣墊訖録秦嘉裘鐘麴車三頭六面僧伽梨山蠶實沈詩壇祭酒石音術衢司城似動現象踏察潭淵田坑石條枚題派頹老無徵閑隔先河後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