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拲梏的意思、拲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拲梏的解釋

(1).泛指手铐之類的刑具。 宋 王谠 《唐語林·雅量》:“ 袁傪 之破 袁晁 ,擒其僞公卿數十人,州縣大具拲梏,謂必生緻闕下。” 清 唐孫華 《秋日酷暑焦旱偶成》詩之三:“室家實杻械,拲梏安能逃。”

(2).引申指逮捕拘禁。 明 張煌言 《虜廷以餘倡義既久》詩:“女兄與所天,株連遭拲梏。”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拲梏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拲”與“梏”二字組成,均指古代束縛犯人的刑具,後引申為抽象的“束縛”或“禁锢”之意。以下從本義、引申義及文獻用例分述:


一、本義解析

  1. 拲(gǒng)

    指古代木制的手铐。《說文解字·手部》載:“拲,兩手共械也。”即雙手被同一刑具束縛的形态。

    文獻例證:

    《周禮·秋官·掌囚》:“凡囚者,上罪梏拲而桎。”鄭玄注:“拲者,兩手共一木也。”

  2. 梏(gù)

    專指套在手上的木制刑具,類似手铐。《說文解字·木部》:“梏,手械也。”

    文獻例證:

    《禮記·月令》:“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孔穎達疏:“梏在手,桎在足。”

  3. 拲梏合用

    二字連用強調“雙手被束縛”的狀态,常見于表述刑罰或人身禁锢。

    文獻例證:

    《漢書·刑法志》:“凡囚,上罪梏拲而桎。”顔師古注:“拲即梏也,謂械其雙手。”


二、引申義與抽象化

  1. 具象到抽象的演變

    由刑具本義延伸為對思想、行為的限制,如“精神拲梏”“傳統拲梏”。

    用例參考:

    梁啟超《新民說》:“破數千年來道德之拲梏。”

  2. 文化語境中的象征

    在文學作品中常隱喻壓制自由的勢力,如魯迅《呐喊·自序》:“打破鐵屋子般的拲梏。”


三、權威文獻佐證


四、現代使用建議

該詞屬書面語,多用于學術、文學語境。日常表達中可替換為“束縛”“禁锢”,但需注意:


參考文獻來源:

  1. 《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禮記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
  3. 《漢書》(中華書局校注本)
  4.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中華書局)

網絡擴展解釋

“拲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1. 基本釋義
    該詞指古代手铐類的刑具,用于束縛犯人雙手。例如《周禮》提到“上罪梏拲而桎”,即重罪者需同時佩戴手铐(拲)和腳鐐(桎)。

  2. 引申含義
    在文獻中常被引申為逮捕、拘禁。如明代張煌言的詩句“女兄與所天,株連遭拲梏”,即描述親屬因牽連被拘捕的情景。

  3. 結構與發音

    • 字形結構:拲(上下結構)+ 梏(左右結構)
    • 拼音:gǒng gù,注音為ㄍㄨㄥˇ ㄍㄨˋ。
  4. 曆史用例
    宋代《唐語林》記載,官員袁傪鎮壓叛亂後,曾用拲梏拘押俘虜,體現其作為刑具的實際用途。

  5. 綜合理解
    該詞兼具具體刑具與抽象拘禁的雙重含義,常見于古代法制或文學語境中,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作為曆史詞彙研究。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刑罰體系或具體文獻出處,可參考《周禮·秋官》或《唐語林》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黯寂筆工猜驚彩排采擿草行露宿草魚怅恨襜襦塵根牚距齒索單綫大司登衡飯庫分流電阻俯鑒拂衣共兜官黃還精建寅疾馳錦攬兒悸竦卷甲束兵捐身拘囿開玩笑跨鞍快緊寬勉款遣款樣窟伏良月理楫龍景眠起囊家嗫嗫嚅嚅疋鄭骐驎起納青鶴氣翳臞然柔條沙橘酴醾酒外道惟桑武鬥相慕像素縣首小衣襟狎俗席不暇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