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泛指手铐之類的刑具。 宋 王谠 《唐語林·雅量》:“ 袁傪 之破 袁晁 ,擒其僞公卿數十人,州縣大具拲梏,謂必生緻闕下。” 清 唐孫華 《秋日酷暑焦旱偶成》詩之三:“室家實杻械,拲梏安能逃。”
(2).引申指逮捕拘禁。 明 張煌言 《虜廷以餘倡義既久》詩:“女兄與所天,株連遭拲梏。”
“拲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基本釋義
該詞指古代手铐類的刑具,用于束縛犯人雙手。例如《周禮》提到“上罪梏拲而桎”,即重罪者需同時佩戴手铐(拲)和腳鐐(桎)。
引申含義
在文獻中常被引申為逮捕、拘禁。如明代張煌言的詩句“女兄與所天,株連遭拲梏”,即描述親屬因牽連被拘捕的情景。
結構與發音
曆史用例
宋代《唐語林》記載,官員袁傪鎮壓叛亂後,曾用拲梏拘押俘虜,體現其作為刑具的實際用途。
綜合理解
該詞兼具具體刑具與抽象拘禁的雙重含義,常見于古代法制或文學語境中,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作為曆史詞彙研究。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刑罰體系或具體文獻出處,可參考《周禮·秋官》或《唐語林》等典籍。
拲梏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手部的扌部首和木部首。它的意思是解開束縛、解除枷鎖,引申為擺脫束縛、解脫困境。
拲梏的左邊部首是扌,是手的象形字。右邊部首是木,是木材的象形字。根據筆畫順序,拲梏總共有9畫。
拲梏這個詞的出現比較晚,沒有明确的來源。它的繁體字寫作拱梏。
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拲梏在古代寫法中的括注注音為「工胡切」,讀音為gōng hú qiè。
1. 老闆對員工說:“解除你的拲梏,給你更多的發展空間。”
2. 他戰勝了自己的内心恐懼,終于拆除了心中的拲梏。
1. 拲梏自身可以進行組合,如拲梏自己,表示一個人解開自身的束縛。
2. 拲梏可以和其他詞語組合形成新詞,如拲梏心靈、解拲梏。
拲梏的近義詞有解脫、解放、擺脫、解除。
拲梏的反義詞有束縛、羁絆、枷鎖、困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