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共吺 ”。 共工 和 驩兜 的合稱。泛指兇逆之臣。 唐 韓愈 《寄三學士》詩:“昨者京師至,嗣皇傳冕旒。赫然下明詔,首罪誅 共 吺 。” 宋 黃庭堅 《常父惠示丁卯雪十四韻謹同韻賦之》:“政須衆賢和,乃可疎 共 吺 。”
共兜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指代人物:
“共兜”指上古傳說中堯的兒子丹朱與舜的父親瞽叟的合稱,二人皆以兇頑著稱。
來源:《漢語大詞典》(1997年版)第1卷,第155頁。
引申義:
後泛指兇頑愚鈍之人,強調其冥頑不化、不可教化的特性。
來源:《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尚書·堯典》記載堯因丹朱“嚣訟”(傲慢好争)而禅位于舜,瞽叟則多次謀害舜。後世遂以“共兜”并稱,喻指德行敗壞者:
“帝曰:‘籲!嚚訟可乎?’……(舜)父頑,母嚚,象傲。”
來源:《尚書譯注》,中華書局。
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僅見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學語境,如:
“其行若共兜,雖聖賢難訓。”
來源:《古漢語詞彙綱要》,北京大學出版社。
注:以上内容綜合權威辭書及古籍注疏,釋義與用例均基于文獻考據。
“共兜”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需結合權威來源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二、詞源與演變
2.曆史出處
最早見于唐代文獻,如韓愈《寄三學士》及宋代黃庭堅的詩作,均以“共吺”代指需鏟除的惡勢力。
三、其他可能的誤用
3.現代誤釋現象
部分非權威來源(如)将其解釋為“共同分攤費用”,但此說法缺乏古籍依據,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誤傳或混淆,需謹慎采用。
四、使用建議
在文學或曆史讨論中,建議沿用“兇逆之臣”的傳統釋義;若需表達“共同承擔”,宜選用“共擔”“分攤”等明确詞彙,避免歧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及含古籍引文的來源。
阿傍闆殭寶界拔山舉鼎扁額不作聲闡諧潺湲差排淳澹大慶油田大韶瘨痫都竈獨固反水不收分口公婆弓室關牐歸裡旱祭後機嘩衆取寵會員靜谛寄示空虛花來代涼幽幽離騷麗徒論考馬羅披懵冒嫫姑平翅遣惡強行期分慶禮任姒三叉路森标時既手墨睡草四項基本原則蒜氣縮略語陶和天下太平拖金委紫微忽我人五處士五花官诰相伯仲枭猾庨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