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稱本教以外的宗教及思想為外道。 南朝 梁 沉約 《枳園寺刹下石記》:“魔衆稽顙,外道屈膝;抽薪止火,折劍摧鋒。”《陳書·傅縡傳》:“三論之興,為日久矣。 龍樹 創其源,除内學之偏見; 提婆 揚其旨,蕩外道之邪執。欲使大化流而不擁,玄風闡而無墜。”《景德傳燈錄·迦毗摩羅》:“第十三祖 迦毗摩羅 者, 華氏國 人也。初為外道,有徒三千,通諸異論,後於 馬鳴 尊者得法。” 宋 陳善 《扪虱新話》卷四:“予聞 釋 氏之論曰:欲破彼宗,先善本宗。故佛在世日,西域有三十六種外道,每種各以其藝,鹹來難佛……外道藝窮,乃始歸佛。”
(2).泛指不合于正道的論說、法則等。 宋 宋羽 《滄浪詩話·詩評》:“ 大曆 之詩,高者尚未失盛 唐 ,下者漸入晚 唐 矣。晚 唐 之下者,亦堕野狐外道鬼窟中。” 清 恽敬 《與黃香石》:“ 敬 古文法盡出 子長 ,其 孟堅 以下,時參筆勢而已……作詩賦雜文,其法亦然,舍是皆外道也。”
(3).歪門邪道,搞不正當的活動。《紅樓夢》第八一回:“説起 寳玉 的乾媽,竟是個混賬東西,邪魔外道的。”
(4).見外;客氣。《紅樓夢》第九十回:“ 平兒 笑説道:‘我們奶奶説,姑娘特外道的了不得!’ 岫煙 道:‘不是外道,實在不過意。’” 高玉寶 《高玉寶》第十三章:“咱們是一根藤上的瓜,就不要說那些外道話了。”
“外道”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理解:
宗教與思想定義
佛教徒将本教以外的宗教、哲學思想統稱為“外道”,強調其與佛法“向心内求道”的差異。例如古印度九十六種外道,多以苦行、祭祀或自然崇拜為特點。
心性修行的對立
外道特指“心外求法”,即依賴神靈、自然力量等外在因素修行,而非通過内在覺悟證得佛性。
非正統的學說或行為
泛指偏離正道的理論或活動,如宋代嚴羽《滄浪詩話》批評晚唐詩風“堕野狐外道”,清代恽敬稱非司馬遷文風為“外道”。
邪教與迷信活動
如《紅樓夢》中“邪魔外道”指代蠱惑人心的歪門邪道。
以上信息綜合自佛教經典、文學典籍及詞典釋義,完整内容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查字典等來源。
《外道》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指與正統宗教或主流信仰背道而馳的宗派或教派,亦可指崇尚邪惡或不道德的行為。這個詞通常帶有貶義,用來形容害人的宗教觀念或行為。
《外道》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外(wài)和道(dào)。
外的部首是“夕”,它表示太陽落山或日落。外的總筆畫數為5。
道的部首是“辵”,表示行走的腳步。道的總筆畫數為12。
《外道》一詞最早來源于佛教,指的是違背佛陀教誨的其他宗派。後來該詞被擴展為包含其他宗教和信仰體系。
在繁體字中,外道被寫作「外道」。
根據古代漢字演變規律,古時寫作「外道」的詞腳上有一個「革」字旁,表示這種信仰是與正統觀念背離的。在古代蔔辭中也可以看到「外道」的寫法,形似「呆」,含義一樣。
1. 他加入了一個外道宗派,背離了家族的信仰。
2. 這個小組織崇拜邪神,被視為一個外道教派。
外道可以和其他詞組成以下組詞:
1. 外道教派
2. 外道宗派
3. 外道傳統
4. 外道信仰
與外道意思相近的詞有:
1. 異端:指與主流信仰不一緻的教派或觀點。
2. 邪教:指以邪惡或不道德為主要特點的宗教組織。
3. 邪說:指違背道德或常理的錯誤觀點或言論。
與外道意思相反的詞有:
1. 正統:指符合公認原則或宗教教義的信仰或行為。
2. 教義:指宗教教派所信仰的基本原則或觀點。
3. 傳統:指代襲或繼承自古代的信仰或習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