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騎馬。 宋 戴複古 《題蔡仲卿青在堂》詩之二:“幾人富貴不能閑,夜運牙籌日跨鞍。” 清 袁于令 《西樓記·巧逅》:“休羈絆,快拂衣跨鞍。”
(2).古代婚娶時俗禮之一。 明 顧起元 《客座贅語·禮制》:“唯婦下輿以馬鞍令步,曰跨鞍。” 明 鄭文康 《跨鞍》詩:“莫跨鞍,莫跨鞍,跨鞍未必家平安……跨鞍不如不跨好,俗禮紛紛奚足道。”參見“ 跨馬鞍 ”。
“跨鞍”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其解釋需結合曆史語境和民俗文化:
騎馬
指人騎坐在馬鞍上的動作,常見于古代文獻中。例如:
古代婚俗儀式
唐代至明清時期,新娘入門時需跨過馬鞍,象征“平安”。明代顧起元《客座贅語》記載“婦下輿以馬鞍令步,曰跨鞍”,。此習俗因地域差異存在争議,如明代鄭文康曾作詩質疑其必要性:“跨鞍未必家平安……跨鞍不如不跨好”。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民俗案例,可參考上述來源中的古籍引述。
跨鞍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騎馬時雙腳分别搭在馬鞍兩側,身體分布在馬鞍上。
跨鞍的部首是馬(馬字旁),它的共有7個筆畫。
跨鞍源自古代出征作戰的軍事習慣,在騎馬行軍時借助馬鞍分擔身體重量,以減輕疲勞。
跨鞍的繁體字為「跨鞍」,沒有任何變化。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基本相同,沒有較大差異。
1. 我跨鞍疾馳,飛奔在廣闊的大草原上。
2. 軍人們在戰場上經常能夠熟練地跨鞍作戰。
鞍馬(形容騎馬)、跨越(越過、冒險)、馬背(馬的背部)、馬鞍(騎馬的用具)。
雙腳搭在馬鞍兩側、雙腿夾住馬鞍。
單腳搭在馬鞍一側、隻用一條腿夾住馬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