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騏麟 ”。1.傳說中的獸名。即麒麟。《戰國策·趙策四》:“有覆巢毀卵,而鳳皇不翔;刳胎焚夭,而騏驎不至。”一本作“ 麒麟 ”。《隋書·李德林傳》:“明王聖主,得騏驎鳳凰為瑞,是聖德所感,非力能緻之。”
(2).良馬。《戰國策·齊策四》:“君之廄馬百乘,無不被繡衣而食菽粟者,豈有騏麟騄耳哉?” 漢 桓寬 《鹽鐵論·訟賢》:“騏驎之輓鹽車,垂頭於 太行 。” 唐 杜甫 《骢馬行》:“近聞下詔喧都邑,肯使騏驎地上行。”
“骐驎”(拼音:qí lín)是古代漢語中的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基本釋義
骐驎是“麒麟”的異體寫法,二者在古籍中常通用。它被描述為一種祥瑞神獸,形似鹿,頭生獨角,身披鱗甲,象征仁德與太平盛世。例如《戰國策》提到“刳胎焚夭,而騏驎不至”,暗示其作為祥瑞的特性。
文化象征
在漢代畫像石(如江蘇邳縣東漢墓)中,骐驎被刻畫為以馬為原型、融合其他動物特征的理想化瑞獸,代表聖德感應。
具體含義
“骐”本義為青黑色斑紋的馬,後引申為駿馬;“驎”則強化其珍貴性。合稱“骐驎”時,特指日行千裡的名馬。例如《商君書》載:“骐驎騄駬,日走千裡”。
文學用例
古人常以骐驎比喻賢才或傑出者,如《鹽鐵論》中“骐驎之挽鹽車”暗喻人才被埋沒。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戰國策》《隋書》等古籍原文,或查閱東漢畫像石等考古資料。
《骐驎》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具有特定的意義和用法。
《骐驎》的拆分部首是馬。它由16劃組成。
《骐驎》的意思是指一種形态美麗華貴的馬,也可泛指其他動物。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形容皇室或貴族所擁有的珍貴動物。
《骐驎》的繁體寫法為「騏驎」。
在古代漢字書法中,「骐驎」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但整體上保持了相似的形态特征。
1. 他騎着一匹骐驎前來,引起了衆人的注目。
2. 這匹骐驎乃是皇室獨有的珍獸。
組詞:骐驎車、骐驎座、骐驎服飾、骐驎乘載、骐驎征戰等。
近義詞:良駒、佳馬、千裡馬、美豔馬。
反義詞:騾馬、劣馬、畸形馬、衰敗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