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提起或撩起衣襟。《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叔向 ﹞曰:‘姦以事君者,吾所能禦也。’拂衣從之。” 杜預 注:“拂衣,褰裳也。” 晉 葛洪 《抱樸子·疾謬》:“乃有使酒之客,及於難侵之性,不能堪之,拂衣拔棘,而手足相及。”
(2).揮動衣服。形容激動或憤激。 漢 楊恽 《報孫會宗書》:“是日也,拂衣而喜,奮袖低昂,頓足起舞。”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方正》:“ 孔 慨然曰:‘……今猶俎上腐肉,任人膾截耳。’於是拂衣而去。” 唐 谷神子 《博導志·崔玄微》:“ 醋醋 怒曰:‘諸人即奉求,餘不奉求。’拂衣而起。”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聽稗》:“那班門客才曉得他是 崔 魏 逆黨,不待曲終,拂衣散盡。”
(3).振衣而去。謂歸隱。 晉 殷仲文 《解尚書表》:“進不能見危授命,忘身殉國;退不能辭粟 首陽 ,拂衣高謝。” 南朝 宋 謝靈運 《述祖德》詩:“高揖七州外,拂衣五湖裡。” 唐 王維 《送張五歸山》詩:“幾日同攜手,一朝先拂衣。”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入道》:“世态紛紜,半生塵裡朱顔老;拂衣不早,看罷傀儡鬧。”
"拂衣"在漢語中是一個具有豐富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本義和引申義兩個層面進行解析,常見于古典文獻和詩詞:
指用手輕拍或抖動衣物以去除灰塵的動作。
例證:
《說文解字》釋“拂”為“過擊也”,即輕輕掠過拍打。《漢語大詞典》收錄“拂衣”本義為“振衣去塵”,如古人出行前整理衣冠的動作。
此義項源于古人辭别時拂衣的動作,象征決然離去,後固定為隱退的典故。
典籍依據:
“拂衣而去”描述楊震因不滿朝政辭官,成為歸隱的經典意象。
快速拂衣可表憤怒或不屑,如《史記·刺客列傳》中人物“拂衣不悅”。
文學作品中借“拂衣”展現灑脫氣質,如曹植《洛神賦》“揚輕袿之猗靡兮,拂衣而身藏”。
在傳統文化中,“拂衣”與“解绶”“挂冠”構成歸隱意象群,象征士人淡泊名節的價值觀。《莊子·刻意》中“拂衣而喜”即體現道家超然物外的思想。
權威參考來源:
“拂衣”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包含以下三個義項:
總結來看,“拂衣”不僅是一個動作詞彙,更承載了情感表達和文化隱喻,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具體含義。
百鬼白迢迢苞育采風慘白撐口垂簾聽政處困寸鐵箪食壺酒導電導輪頂刮刮堕損飛毛腿粉頸覆屍扞士高迥毂擊韓孟寒胎泓峥蕭瑟黃癬架格健壯極讙精華繼嗣坑灰未冷拉雜變慮恐買關節曼遊眊眩木闆書惱損農晨胚渾萍梗潑賤淺中勤娘子窮客棋枰壤子繞朝鞭三對六面石友死心搭地綏安粟文糖房退損僞傳威網侮罵香臭相後下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