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蟣虱 ”。1.虱及其卵。《韓非子·喻老》:“天下無道,攻擊不休,相守數年不已,甲冑生蟣蝨,鷰雀處帷幄,而兵不歸。”《史記·項羽本紀》:“夫搏牛之蝱不可以破蟣蝨。” 唐 元稹 《捉捕行》:“蟣虱誰不輕,鲸鯢誰不惡。” 清 黃遵憲 《錫蘭島卧佛》詩:“ 婆羅 左右望,羣島比蟣蝨。” 阿英 《袁中郎做官》:“令所對者,鶉衣百結之糧長,簧口利舌之刁民,及蟣蝨滿身之囚徒耳。”
2.比喻卑賤或微小。 晉 葛洪 《抱樸子·吳失》:“笑蟣虱之宴安,不覺事異而患等。” 宋 文天祥 《禦試策一道》:“此何等蟣蝨事,而陛下以身親之。” 章炳麟 《訄書·學隱》:“若 東原 ( 戴震 )者,觀其遺書,規摹閎遠,執志故可知。當是時,知中夏黦黯不可為,為之無魚子蟣蝨之勢足以藉手。”
“虮蝨”(jǐ shī)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多層含義:
字面解釋
指虱子及其卵,常寄生在人或動物身上,吸食血液并傳播疾病。例如《韓非子·喻老》中“甲冑生虮蝨”描述了戰争長期持續導緻盔甲生蟲的場景。
生物學特性
虮為虱卵,蝨為成蟲,二者均依賴宿主生存,無法獨立存活,因此常被引申為依附性強的存在。
形容缺乏獨立性
比喻人無主見、依附權貴,如成語用法“附庸風雅,追隨權貴”。例如清代黃遵憲詩句“羣島比虮蝨”暗諷某些勢力微不足道。
指代卑微或渺小的事物
晉代葛洪《抱樸子》用“虮虱”諷刺安逸無知者;文天祥稱瑣事為“虮蝨事”,表達對君王親理小務的批評。
文學中的批判象征
章炳麟在《訄書》中以“魚子虮蝨”比喻力量微薄,難以改變大局;阿英的作品則用“虮蝨滿身”描繪囚徒的落魄形象。
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韓非子》《史記》及近代章炳麟著作。
《虮蝨》是一個指代寄生蟲的詞語。它可以用來形容昆蟲類寄生在人和動物身上的現象。
《虮蝨》的拆分部首是虍和蝗。其拼寫也可以拆分為4個筆畫。
《虮蝨》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它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文獻中。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與簡體字沒有區别。
在古代漢字中,《虮蝨》的寫法略有不同。其中,《虮》在古代漢字中是用“虍”和“日”組合而成,表示“寄生”的意思;《蝨》則是用“虍”和“蜀”組合而成,表示“昆蟲”的意思。
1. 這隻貓身上有很多虮蝨。
2. 孩子頭發裡有虮蝨,需要及時清理。
與《虮蝨》相關的一些組詞有:
1. 虮蝨傳染:指虮蝨通過咬人或動物的方式傳播疾病。
2. 虮蝨患者:指寄生蟲寄生在人或動物身上的受害者。
與《虮蝨》相關的近義詞有:虱子、跳蚤。
與《虮蝨》相關的反義詞沒有一個明确的詞語,但可以用“清潔”來表示預防虮蝨的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