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跌跌撞撞的樣子。《西遊補》第一回:“ 行者 看見,心中焦躁,耳朵中取出金箍棒,拿起亂趕,吓得小兒們一個個踢腳絆手走去。”
“踢腳絆手”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tī jiǎo bàn shǒu,其核心含義是形容人行動時跌跌撞撞、慌亂不穩的樣子。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因慌亂、匆忙或受阻導緻身體失去平衡,腳步不穩的狀态。常見于描述因受驚吓、焦急或環境雜亂而行動不便的情景。
語境來源
該詞出自明代小說《西遊補》第一回,原文為:
“行者看見,心中焦躁,耳朵中取出金箍棒,拿起亂趕,吓得小兒們一個個踢腳絆手走去。”
此處通過描寫孩童被孫悟空追趕時的慌亂,生動體現了詞語的用法。
該詞釋義在《漢典》、查字典網等權威平台均有收錄,且引用文獻明确,可信度較高。
《踢腳絆手》是一個成語,意為踩住别人的腳或給别人制造麻煩。這個成語比喻故意搗亂、給他人帶來麻煩。
《踢腳絆手》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踢”、“腳”、“絆”、“手”,總共10個筆畫。
《踢腳絆手》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宋代楊萬裡的《夜書》中。他寫道:“無風隨柳動,有影便繩垂。踢腳絆手争高低,不肯談何補。”該成語形象地描述了人際關系中的争鬥、紛争和責任問題。
《踢腳絆手》的繁體字為「踢腳絆手」。
在古時候,「踢腳絆手」這個成語的漢字寫作「踢轉囗絆扌」。
他經常給同學們踢腳絆手,讓我們大家都很讨厭他。
踢球、腳步、踢館、絆倒、手段。
搗亂、作亂、攪局。
和睦相處、友好相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