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拒險。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五:“一夫拒隘,萬衆趦趄。”
"拒隘"是古代軍事術語,拼音為jù ài,意為利用險要地形進行防禦抵抗。該詞由"拒"(抵抗)和"隘"(險要關隘)組合而成,最早見于清代魏源《聖武記》卷五:"一夫拒隘,萬衆趦趄",形容憑借險要地勢,少數人即可阻擋大批敵軍。
具體解析如下:
核心詞義
指占據險要地形進行軍事防禦,常見于描述古代戰争中的地理優勢運用。如函谷關、劍門關等著名關隘,均符合"拒隘"戰術特征。
構詞溯源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史書或軍事典籍,如清代《平定三藩方略》載:"賊據山拒隘,仰攻不易"。現代語境中多作為曆史軍事術語使用。
近義表達
據險扼守、憑險固守、扼險而戰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研究或軍事策略分析中。如需了解更詳細出處,可參考《聖武記》原文或《中國軍事大辭典》。
拒隘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拒和隘。
部首拆分:拒的部首是扌(手),隘的部首是阝(阜)。
筆畫拆分:拒共有8畫,隘共有16畫。
來源:拒隘的本義是拒絕險阻,指排除妨礙、克服阻難。
繁體字:拒隘的繁體字為拒隘。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在字的構造和書寫方面,存在一些變化。然而,拒隘作為一個現代漢字,其古時候的寫法與現代相同,沒有特殊變化。
例句:
1. 他拒隘而上,勇往直前。
2. 面對困境,我們要勇敢拒隘,不輕易放棄。
3. 道路雖然曲折險阻,但我們必須拒隘前行。
組詞:
拒絕、拒人于千裡、拒馬、拒捕、隘路、阻隔、阻礙、阻滞、阻力
近義詞:
抵禦、排除、抗拒、克服、抗争、奮鬥、應對
反義詞:
歡迎、接納、迎接、通過、暢通、順利、輕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