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将帥親臨前線,冒着敵人的箭矢礧石,不怕犧牲自己。 三國 魏 曹操 《褒揚泰山太守呂虔令》:“卿在郡以來,擒姦讨暴,百姓獲安,躬蹈矢石,所征輒克。”亦作“ 躬冒矢石 ”。 明 張居正 《遼東大捷辭恩疏》:“誠以摧鋒陷城躬冒矢石,本諸将士之力,固非坐而指畫者所可同也。”
“躬蹈矢石”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指将帥親臨前線作戰,冒着敵人的箭矢和礧石(古代防禦武器),不懼犧牲自身安危。其核心含義是形容領導者身先士卒的勇敢精神。
字面解析
出處與典故
源自三國時期曹操的《褒揚泰山太守呂虔令》:“卿在郡以來,擒奸讨暴,百姓獲安,躬蹈矢石,年征辄克。”,用以贊揚呂虔身先士卒的軍事作風。
用法
該成語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突顯将領的英勇形象。現代也可引申為領導者直面困難、以身作則的态度,但需結合具體場景使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出處原文,可參考《三國志》或曹操相關文獻。
《躬蹈矢石》(gōng dǎo shǐ shí)是一個成語,意思是主動承受艱難困苦,不怕犧牲。
詞義解析:
- 躬(gōng):指自己,親自。
- 蹈(dǎo):踐踏,踩踏。
- 矢(shǐ):箭,引申為矢志。
- 石(shí):指鐵石,引申為堅硬不垮的東西。
拆分部首和筆畫:
- 躬:從“身”部(shēn)和“弓”部(gōng)組成,共6筆。
- 蹈:從“足”部(zú)和“卓”部(zhuó)組成,共13筆。
- 矢:從“矢”部(shǐ)組成,共5筆。
- 石:從“石”部(shí)組成,共5筆。
《躬蹈矢石》這個成語出自《左傳·莊公十一年》:“躬蹈矢石,不足以害羞也。”用來形容一個人具備勇氣、堅毅和不怕困難的精神。
繁體字:“躳蹈矢石”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沒有太大變化。
1. 他為了追求夢想,躬蹈矢石,經曆了無數的困難和挫折。
2. 在困難面前,她始終堅守着躬蹈矢石的信念,不屈不撓。
3. 領導很欣賞他那種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躬蹈矢石精神。
相關詞彙:
- 豁達(huò dá):開朗大度,不計較。
- 忍辱負重(rěn rǔ fù zhòng):忍受恥辱和負重的困苦。
- 刻苦耐勞(kè kǔ nài láo):勤奮努力,不怕辛苦。
近義詞:
- 毅力堅韌(yì lì jiān rèn)
- 勇往直前(yǒng wǎng zhí qián)
反義詞:
- 畏縮退縮(wèi suō tuì su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