痱子的意思、痱子的詳細解釋
痱子的解釋
(1) [prickly heat]∶皮膚的一種紅色粟樣粒丘疹,伴有強烈的瘙癢和麻刺感,常見于濕熱氣候時,由汗腺導管阻塞或排洩障礙引起
(2) [miliaria]∶即痱瘡
詳細解釋
亦作“疿子”。一種夏令常見的皮膚病。由于皮膚不潔、出汗不暢引起。表現為密集的紅色或白色小疹。易發于額、頸、上胸、肘窩等多汗部位。有刺癢和灼熱感。 宋 周密 《志雅堂雜鈔·醫藥》:“暑天疿子,用王瓜摩之,即消。” 老舍 《駱駝祥子》十一:“身上癢剌剌的像小孩兒在夏天炸了痱子似的。”
詞語分解
- 痱的解釋 痱 è 〔痱子〕由于暑天出汗過多,引起汗腺發炎,皮膚表面生出來的小紅疹,很癢。 痱 é 古代稱偏癱症:風痱。 筆畫數:; 部首:疒; 筆順編號:
- 子的解釋 子 ǐ 古代指兒女,現專指兒子:子女。子孫。子嗣。子弟(後輩人,年輕人)。 植物的果實、種子:菜子。瓜子兒。子實。 動物的卵:魚子。蠶子。 幼小的,小的:子雞。子畜。子城。 小而硬的顆粒狀的東西: *
網絡擴展解釋
痱子(又稱粟粒疹)是夏季或高溫潮濕環境下常見的表淺性炎症性皮膚病,主要表現為皮膚上出現密集的小丘疹或水疱,伴有瘙癢或刺痛感。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發病機制
痱子是由于汗腺導管堵塞導緻汗液潴留引起的皮膚炎症反應。高溫悶熱環境下,汗液分泌過多且蒸發不暢,使角質層浸漬腫脹,汗腺導管變窄或阻塞,汗液外滲至周圍組織形成丘疹、水疱或膿疱。
二、病因與誘因
- 環境因素:高溫、高濕度、通風不良()。
- 生理因素:嬰幼兒汗腺發育不全、肥胖者皮膚褶皺摩擦、長期卧床患者汗液積聚()。
- 繼發感染:細菌(如葡萄球菌)繁殖可加重炎症,甚至引發膿痱()。
三、臨床表現與分類
根據汗液溢出部位和症狀,痱子分為四種類型:
-
白痱(晶形粟粒疹)
- 針尖大小透明水疱,無紅暈,輕擦易破,無瘙癢。
- 好發于軀幹、頸部,常見于體弱多汗者()。
-
紅痱(紅色粟粒疹)
- 密集紅色丘疹或丘疱疹,伴灼熱、刺癢感,消退後脫屑。
- 多發于腋窩、肘窩、胸背部()。
-
膿痱(膿疱性粟粒疹)
- 紅痱基礎上頂端出現膿疱,可能伴細菌感染。
- 好發于皮膚褶皺處()。
-
深痱(深部粟粒疹)
- 非炎性丘疱疹,出汗時皮損明顯,伴全身症狀(如頭痛、發熱)。
- 多見于反複患紅痱的熱帶地區人群()。
四、治療與預防
- 降溫散熱:保持環境通風,避免高溫高濕()。
- 皮膚護理:使用溫和清潔劑,穿寬松衣物,減少摩擦()。
- 藥物幹預:爐甘石洗劑緩解瘙癢,繼發感染時需外用抗生素()。
五、與濕疹的鑒别
痱子多呈孤立性丘疹,夏季高發,降溫後緩解;濕疹則形态多樣,全年可發,病程長且易複發()。
痱子是汗液排洩障礙引發的皮膚炎症,通過降溫、保持皮膚幹燥可有效預防。若症狀持續或加重,建議及時就醫()。
網絡擴展解釋二
痱子是指嬰幼兒或成人在炎熱潮濕的天氣下出現的一種常見皮膚問題,也被稱為“汗疹”。
拆分部首和筆畫:痱子這個詞由“疒”和“自”兩個部首組成,共有13個筆畫。
來源:痱字最早見于《說文解字》,是一個古代漢字,相傳由于天氣炎熱,人們因出汗過多而導緻皮膚發癢和紅疹,故稱之為痱子。
繁體:痱字的繁體寫法為「發疹」。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漢字寫法中,痱字有時使用“疒”字旁,有時使用“疔”字旁,但都表示相同的意思。
例句:小寶寶容易長痱子,需要保持皮膚清潔和幹爽。
組詞:痱病、痱熱、痱疹、痱瘩。
近義詞:汗疱疹、暑瘡。
反義詞:健康皮膚。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