瘡痍的意思、瘡痍的詳細解釋
瘡痍的解釋
[desolation after destruction or a disaster] 創傷,也比喻遭受災禍後凋敝的景象
乾坤含瘡痍,憂虞何時畢?——杜甫《北征》
詳細解釋
(1).創傷。 晉 葛洪 《抱樸子·自叙》:“弟與我同冒矢石,瘡痍周身,傷失右眼,不得尺寸之報;吾乃重金累紫,何心以安?”《陳書·世祖紀》:“讨 陳寳應 将士死王事者,并給棺槥,送還本鄉,并復其家。瘡痍未瘳者,給其醫藥。” 清 黃遵憲 《降将軍歌》:“島中殘卒皆瘡痍,其餘鬼妻兵家兒。”
(2).比喻災害困苦。 漢 桓寬 《鹽鐵論·國疾》:“然其禍累世不復,瘡痍至今未息。” 宋 洪邁 《容齋續筆·戒石銘》:“無令侵削,無使瘡痍。下民易虐,上天難欺。” 元 耶律楚材 《送德潤南行》詩:“ 燕然 民庶久瘡痍,摩撫瘡痍正此時。” 清 孫枝蔚 《五月樓居雨涼欣賦》詩:“感此午時風,何讓豐年金。瘡痍徧宇宙,得酒忍獨斟。”
(3).指困苦的民衆。 唐 杜甫 《送韋諷上阆州錄事參軍》詩:“必若救瘡痍,先應去蝥賊。”
(4).指瘡瘍。《法苑珠林》卷七八引《阿育王太子法益壞目因緣經》:“身生瘡痍,口氣臭處,與人無親,曠地獄來。” 宋 洪邁 《夷堅丙志·廬州詩》:“ 張侯 及内子,遍體生瘡痍,爬搔疼徹骨,脫衣痛粘皮。” 清 俞樾 《春在堂隨筆·附<小浮梅閑話>》:“見一老僧,頭面瘡痍,身體膿血。”
(5).傷害;損害。《新五代史·雜傳十三·楊光遠》:“然而召夷狄為天下首禍,卒滅 晉 氏,瘡痍中國者三十餘年,皆 光遠 為之也。”
詞語分解
- 瘡的解釋 瘡 (瘡) ā 皮膚上腫爛潰瘍的病:瘡疤。瘡口。凍瘡。痔瘡。 筆畫數:; 部首:疒; 筆順編號:
- 痍的解釋 痍 í 傷,創傷:瘡痍。 筆畫數:; 部首:疒;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瘡痍”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chuāng yí,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詳細解釋:
1.字面含義:創傷
- 本義:指身體因受傷或疾病形成的創口,如《漢書》記載“身被瘡痍”(高帝在戰場上全身受傷)。
- 擴展義:也可代指受傷的人,如《後漢書》提到“瘡痍被于草棘”(戰亂後受傷的百姓遍布荒野)。
2.比喻意義:災害或戰亂後的景象
- 常用于形容自然災害、戰争等造成的破壞性場景。例如:
- 滿目瘡痍:形容眼前全是災禍痕迹,如杜甫詩句“乾坤含瘡痍,憂虞何時畢”(天地間充滿創傷,憂慮何時結束)。
- 現代例句:“台風過處,滿目瘡痍”。
3.引申含義:人民的苦難
- 進一步代指戰亂或災難中民衆的疾苦,如《史記》中“瘡痍未瘳”(百姓的苦難尚未痊愈)。
常見搭配與使用場景
- 成語:滿目瘡痍、瘡痍滿目(強調視覺上的破敗景象)。
- 反義詞:河清海晏、欣欣向榮(形容太平盛世)。
- 語境:多用于文學、曆史或新聞中,描述自然或人為災難後的場景。
參考資料
- 曆史文獻:《漢書》《後漢書》《史記》。
- 詩詞引用:杜甫《北征》。
- 現代用法:台風災害、戰争報道等場景。
網絡擴展解釋二
瘡痍(chuāng yí)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戰亂或災難後的廢墟、殘破景象。它的拆分部首是疒和痍,共計12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衰鹿》一詩中的“穹苴瘡痍”,意為上天創造的大地所受的創傷或傷害。在繁體字中,瘡痍的寫法為瘡痍。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以下是一個關于瘡痍的例句:“戰争過後,這個城市變成了一片瘡痍。”一些組詞包括瘡痍滿目、廢墟瘡痍等。接近義詞可以是廢墟、殘骸,反義詞可以是繁榮、興旺。希望這些信息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